在“降价、增保、提质”的主基调下,自去年9月19日开始实施的车险综合改革已满一周年。一年时间内,车险行业又有哪些变化与调整?

为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9月19日启动车险综合改革以来,累计为我国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车险市场呈现保费价格、手续费率“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商车险投保率“双升”的新局面。

多位上海、北京、云南、内蒙古等地车主向新闻表示,车险综改后车险保费有所下降。一位北京车主同时拥有一辆燃油车和一辆新能源汽车,他告诉新闻,燃油车的保费一直较为稳定,现在开新能源车较多,新能源车险保费较去年下降了20%多。

不过,也有上海车主向新闻表示,车险保费即将到期,在保障内容近乎不变的情况下,多家险企给出的报价都比去年要高不少,其中交强险价格不变,商业险保费上涨约27%。就车险综改时间来看,其车险是10月份到期,这也意味着该人士在车险综改后将第二次购买车险。

其实车险保费上涨的案例也并非孤例,银保监会此前曾表示,由于车险的计缴保费取决于车型、历史赔付记录、投保险种、保险金额等方面因素,对于多次出险索赔及维修成本畸高车型的客户,保险公司给予的保费折扣也会较少,由此这部分客户的保费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这也符合保费与赔付成本相匹配的市场决定原则。

财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下滑

截至7月末,车辆平均所缴保费2774元,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险企保费收入的下降。从多家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受车险综改影响,今年上半年,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车险保费收入都有所下降。

其中,人保财险车险保费1207.55亿元,同比下降7.8%;原保险保费收入上半年同比下降6.9%,达890.15亿元;太保产险实现车险保险业务收入446.42亿元,同比减少6.9%。

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表示,从车险综合改革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革,同时涉及条款、费率、监管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降价增保提质。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平安产险同样受到相应的影响。车险作为财产险市场的绝对主力险种,在平安产险业务占比约66%,改革后保费“缩水”,短期会对公司经营带来一定挑战,主要体现在整体承保利润率下降。但是,短期的压力长期来看却是一种动力。

“客户经营和车险综改密不可分,车险综改使得保险公司的管理空间变得非常小。从实际运行结果看,行业内相当部分公司由于赔付增加、营运成本降不下来造成亏损。”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今年5月接受新闻等专访时谈道,过去在产品维度下的经营,更多追求的是更大数量的绝对值增加,更多是在做增量。如今在客户维度下的经营,更多的是客均价值的深度挖掘。

车险综改正在倒逼财产险公司转型,精细化、精益化、精确化等正不断成为车险行业的“关键词”。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中国人保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下半年要继续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客户线上化率,尤其是继续加强自有渠道的建设,人保的续保服务团队,包括自有的直销渠道,都充分体现出了去中介、中间环节少的优势。同时也要逐步加强“车生活”生态圈建设,充分发挥对获客、粘客、续客的作用。

“强者恒强”,中小险企怎么办

由于单均保费下滑,以及赔付率上升和费用率下降,导致车险的综合赔付率呈现阶段性大幅上升。但在车险市场,规模始终是各家公司希望守住的一大重点,在综改压力之下,服务水平和费用能力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显而易见的是,中小财险公司并不具备头部险企的规模优势和定价优势。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强者恒强”的逻辑依然在车险行业说得通。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便公开表示,人保财险有最大的车险客户群,掌握了大量的风险定价数据,可以看到人保的定价优势在这次综改之后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保财险的规模优势也很明显,保费规模大,保费摊薄规模成本的优势在行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上述上海车主向新闻展示了两家财险公司的保险报价单,其中一家财险“老三家”公司给出的报价比另一家中小公司的报价要低近百元。与此同时,保险中介也给出了一些优惠力度,就折扣后价格相比,一家“老三家”公司的车险保费可以优惠近400元,而另一家中小公司的优惠力度仅不到250元。

车险综改之下,中小财险公司的出路在何方似乎是个一直在讨论但始终看不到前路的话题。一家中小财险公司高管告诉新闻,如果把车险业务作为盈利手段的话,就是要收缩或者选新的路线。如果用心,不图规模,分支机构是能选择到带来车险盈利的业务的。

“这样选择的结果肯定是规模的收缩。”上述中小财险公司高管表示,但受人的因素影响太大,有的机构负责人可以做到,有的做不到。要规模效应有几种可能,一是个人目的与公司利益不一致,通过规模大达到个人目的。二是总部想改变,但不能建立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使得基层利益仍然与规模挂钩。三是市场转好的侥幸心理仍然存在。

在车险综改之下,有不少公司提出要在这一窗口期大力发展非车业务。银保监会数据也显示,通过改革,车险业务在财险业务中的占比降为51.8%,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比例已基本接近美国(43%)、日本(50%)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

然而对于中小财险公司而言,并非发展非车业务便能对冲车险综改带来的压力。有财险公司人士向新闻表示,目前很多非车业务的效益甚至差于车险了。车险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考虑资金沉淀率,考虑到投资收益,综合成本率高于100%一点点仍然是有价值的。

不过,依靠稍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车险承保的亏损是否能够成为长久之计,低利率的当下又怎样去维持较高的投资收益率?非车转型的话题早已有之,车险综改压力之下,非车业务又将如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中小险企在车险业务上的态度如何转变,或许是车险综改下一阶段值得关注的一点。

新挑战:如何做好新能源车险市场

其实,在车险业务上,现在已不仅仅是燃油车的“天下”。新能源车的大力发展,也催生了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的需求。新能源车的保费收入增势较快,但整体赔付率要略高于传统燃油车。多家上市险企高管都在不久前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谈及了新能源车险的问题。

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称,新能源车由于种种因素,整体的赔付情况不尽理想。从太保的角度来讲,新能源车市场如何应对,并根据银保监会新的新能源车的条款费率加以更好的管控,是太保产险下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预计新能源车的费率仍采取车型定价,不同车型之间的保费有升有降。面对新能源汽车赔付率高或者说是出险频率高的情况,人保财险将实施新能源车的车型定价,进一步发挥人保的从人定价优势。

谈及新能源车赔付不理想应如何破局的问题,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则告诉新闻,对内,平安产险在承保端通过开发新能源车专属核保模型,提升新能源风险筛选水平。在理赔端基于新能源车特有风险,开发新能源理赔风控规则,优化新能源车赔付成本;对外,平安产险通过积极探索与主机厂、电池厂的合作,共同优化新能源车赔付成本。

车险综改一周年,取得的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都备受各界关注。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新闻表示,银保监会正在对一年来的行业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通过新闻发布会提出相关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