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作者:李铁,封面:东方IC

一篇《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激起了讨论浪潮。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一直是突出的问题,其中以教育问题最显著。在“非京籍孩子上学难”这个问题上,不仅非京籍人口深受困扰,本地户籍人口也有不满。

对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原子智库发表独家文章,谈相关问题的由来与解决之道。李铁认为,无论是中央文件要求,还是经济发展需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资源,使其安居生产,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以下是李铁文章的正文:

最近关于外来人口子女在北京入托和上学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上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既然外来人口已经为就业所在城市创造了价值,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多年贡献,政府理应提供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另一种观点站在户籍居民的角度,认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即使城市户籍居民也无法完全满足,如果放开对所有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例如包括幼儿、小学和中学以及上大学等对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必然影响原城市户籍居民的利益。

两种观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更明确地反映出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基本诉求。其实在有关文章发布的时候,我自己的同事群里,也有拥有北京户籍的同事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入公办幼儿园十分困难选择了民办幼儿园。

超大城市有特殊性,不等于不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注意到,有关文件特别强调指出,个别超大城市的特殊性,当然是考虑到改革稳步推进,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压力,甚至由于打破利益结构会引发的社会矛盾。但是按照十九大和中央一系列有关文件的要求,在深入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还是要重点理解文件要求的实质,就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解决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首先,理解个别超大城市的特殊性,不等于不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历次文件强调的,要控制超大城市的人口,防止过快地增长,不等于不解决已经在此长期就业的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

毕竟,占有相当数量和比重的外来人口,已经是融入在超大城市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他们需要政府应该给予的公共服务,而且城市户籍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以及各项社会化服务业离不开这些外来长期就业的非户籍人口。他们已经与就业所在地的户籍居民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他们的离开必然会导致城市服务的瘫痪。

其次,解决外来长期就业的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等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人口结构,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形成城市最具有活力的劳动力后备大军。如果让他们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生活和教育资源供给的不稳定,也会把这些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推向不稳定的社会群体,在未来可能会带来城市治理的新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在城市长期就业的外来人口包括他们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可能离开这些城市,他们的长期生活预期已经从原来的城镇转向就业所在的城市,指望通过人口控制政策强制他们离开就业所在城市,事实上也做不到。

所以城市管理者要认真的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人口过快增长,加快功能疏解的同时,要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

再次,结合当前经济增长形势放缓,外部国际环境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加快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外来人口的落户政策或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符合国家的长远战略,有利于拉动就业和内需。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回避这些责任。

举家迁徙在增加,外来人口改善本地人口结构

在城市长期就业的外来人口,大多举家迁徙,生活和就业已经一二十年。从有关调查看,举家迁徙的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比例在较大幅度增长。

例如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为1897.45万人;近5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增加了283.86万人,增幅为17.6%。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编著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近九成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而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

如果解决了他们的落户问题,会使得他们把消费和投资转为就业所在城市,会带动城市的就业增长,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也会解决未来由于户籍居民生育水平下降造成未来的公共资源闲置问题。他们年龄的低龄化,也会改变城市居民的年龄结构,降低老龄化率等等

解决公共服务不足,可选择的方法很多

如何解决外来长期就业人口的公共服务和子女教育以及医疗问题,可选择的方法也很多。前提是必须要正确认识理解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

如果防止主城区人口过多,是否通过功能疏解,更多地发挥周边一定距离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

如果交通的通达性不够,是否加快城郊轨道交通建设,通过交通设施的连接,减少就业半径,带动郊区卫星城的发展?

如果主城区的住房价格过高,是否在周边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建立满足中低收入人口需求的低价住房,进而缓解社会舆论对高房价的关注?

如果城市内部的公共服务资源短缺,是否可以在周边的卫星城和小城镇适当地降低标准,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或者兴办各种公共服务事业和社会化事业?

其实在人口流入最多的珠三角地区,就是通过社会化兴办公共事业来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而从未发生过入学难和因公共服务资源短缺而实施人口排斥政策。假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业化主导城市实施人口控制政策,排斥所谓低端产业和人口,这些城市的工业企业难以生存,劳动力会大量流失,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

结语

平衡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主要是通过市场化引导,增加短缺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才会减少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不能只看到一方面的利益诉求,忽视更多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

实现社会稳定,重点是要满足大多数人口的利益诉求,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口控制观点和排斥公共服务的手段上。城市治理的重点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只有站在这个立场,才能够最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