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信群里都流传着这么一张图:

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这一连串头衔下来,我觉得孙宇晨老师可以光荣退休了。 关键是她爹接受采访时还表示,一天写2000首诗并未夸张,放开了写一天能写2500首,甚至突破3000首。 

这种水平不应该出书,建议去穿越,让异界反派感叹一下,恐怖如斯,此子不可留。 在这些头衔中,姬剑晶这个名字出现频率特别高。这人是谁呢?他的师父是自称亚洲销售女王的徐鹤宁,所以他算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徒孙。 

一般来讲,对数字极其不敏感,能吹出一天2000首诗这种不合逻辑的牛批的人,要么是能打穿40m钢板的中二患者,要么就是搞传销的。 

很明显,这小姑娘是被自己亲爹忽悠了,小小年纪接触了成功学毒鸡汤的洗礼。看看她的演讲,简直和她师父姬剑晶一脉相承。 

 

为什么成功学和传销总是唇齿相依?有很多媒体报道过两者模式上的骗局,但模式只是术,是骗局的外壳。要配合其模式的,是洗脑的道。而这个道,通常是由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演讲来完成的。所以我决定用两期视频,来分析他们的道。也希望看到视频的朋友们,免于受骗。 

第一期我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成功学的故事,以及它带来的影响。第二期我则会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析这个体系是如何进行洗脑的。 

01

成功学号称是一门「专门研究成功过程的学问」,这个学问从逻辑上就不靠谱。首先你无法定义怎么算成功,用王朔的话说就是,不就是挣两个钱,让傻逼们知道吗? 

其次成功一定是多方面因素,甚至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为什么很多顶级富豪迷信风水,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成功的。

你要说努力、眼光、格局等等,在他们发家过程里,看过太多同赛道的人,一样拥有这些品质,自己甚至不是其中最优秀的。结果是其他人纷纷折戟,最后只能把因素归结于运势,没事就给大师送钱,求个心理上的安慰。 

成功,是这个世界上最幸存者偏差的一件事。中国人讲成王败寇,只要你拥有世俗意义的成功,你说啥那都是真理,说啥都有人信。埼玉老师还说自己变强是因为每天100个俯卧撑呢,明明是因为秃头。

 

成功学的风靡,和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为舶来品,成功学起源于美国,鼻祖就是戴尔·卡耐基。实际上他原来并不姓卡耐基,但是因为崇拜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于是改了姓。

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本成功学圣经,《人性的弱点》是美国钢铁大王写的。其实英文都是Carnegie,国内为了方便区分,就分成了卡耐基和卡内基。 

事实上卡耐基一生并没有什么实际业绩。三十岁之前当过推销员、服过兵役、学过演戏,不过有一项事情,是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演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刚刚经历大萧条,卡耐基正是利用了大量普通人成功的故事,摇身一变成为无数迷茫年轻人的心灵导师,他的著作《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瞬间风靡美国。 有趣的是这本书传到中国的时候,因为盗版原因,被各种拆解和编纂成了《人性的弱点》,也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总让人误以为是什么批判人性的学术著作。

 

这个时候还并没有成功学一说,卡耐基的名号实际上是「人际关系学」大师。但总体上来讲,已经具备了成功学「激励自身」的雏形。 同时代还有一位重要的成功学奠基人,拿破仑·希尔。他本来是一名记者,因为采访过一次安德鲁·卡内基,受到赏识,被引荐给了很多成功人士。 

拿破仑·希尔在结识这些成功人士的过程中,开始总结他们的成功特质,在这些人的基础上,结合卡耐基的风格,最终打造出了成功学。卡耐基甚至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帮助拿破仑·希尔完成了他的「成功学」。 从这两个人开始,成功学已经有了一套固定模板。

首先,成功学的核心是自我激励,不管你要干嘛,你都要先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其次,他们特别善于用小故事阐述道理,尤其喜欢用小人物通过自身努力,咸鱼翻身的情节,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他们会用一些伪心理学的办法,看似科学的总结自己的经验,给读者带来错觉: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02

成功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它符合了「只要通过努力奋斗就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美国梦价值观。这门「学问」尤其和销售紧紧绑在了一起。

销售这个职业非常特殊,在许多行业里,这是一个低门槛,高淘汰,但是又高收益的职业,简直是成功学的完美诠释。

你想想,一个没有学历,家境贫寒的普通人,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锻炼口才,最终获取高收入,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励人心的呢?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案例,诚然这部电影非常感人,但有谁会关心,在这个行业多少人连底薪都拿不到,乃至被淘汰呢?反正在成功学的逻辑中,这种人必然是自我激励不够罢了。 

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梦就是成功学的另一种形态。然而这世上并没有灯塔,照亮世界的是一根根蜡烛,是普通人。 

03

成功学在中国的风靡也与销售行业的兴起息息相关。90年代初雅芳进入中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传销。

 

传销当时在美国并不是空手套白狼的骗局,关于传销的具体模式问题,我会补充到下一期中。

总之,传销这种模式极大影响了销售行业,尤其是在当时的南方,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前往珠三角淘金。 去南方只要努力就能挣钱,成为那代人的执念。问题是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又不想单纯当工人,还想挣大钱,怎么办呢?那当然是做销售了,尤其是保险行业和安利这种公司,率先引入了讲师,开始给广大年轻人洗脑。

 

试想,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信息并不发达,一个二十出头,甚至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腔热血来到珠三角。这时候被拉着去听了两节成功学课程,分分钟就得缴械,投入到销售大军中,坚信自己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那时候成功学的书籍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除了《人性的弱点》以外,还有拿破仑·希尔的《人人都能成功》、奥格·曼狄洛的《世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致加西亚的信》、《心灵鸡汤》等鸡汤类书籍作为辅助。 

身处时代变迁中的人们总是焦虑的,对未来有诸多不确定性。这些看似「指路明灯」一样的书籍就成了慰藉。 我尤其讨厌《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就是讲述一位中尉如何把一封信送给一位将军的,全书的意思就是,不问原因,只要上级安排的命令,就要认真细致地去完成。当年我从我爸的书柜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整个人都被这种虎逼的价值观惊呆了。 

直到今天,我都认为,推荐下属读《致加西亚的信》的领导,都脑子有问题。这哪是什么心灵鸡汤,成功学,纯粹是让人去当工具的洗脑手册。 即使你不去地摊上买这些成功学著作,也根本逃不掉成功学的围剿。因为《读者》等杂志极其喜欢将这些成功学小故事,当成管理圣经刊在其中。

 

由于成功学这个舶来品的传输路径,大体是从美国传向欧洲、日本,再由港台地区传向大陆的,所以故事全是这些地区的。我们小时候看的各种美国平民如何逆袭、日本小学生如何牛批的毒鸡汤,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毕竟那时候文章登报刊杂志的稿费还是可以的,仔细想想,那时候又没互联网,哪来的这么多中国人知道外国小故事的,全都是成功学书籍上抄抄改改。 这时候成功学还并不成为一门生意。

在国外,成功学主要教授的其实是话术,受众普遍是销售员。理性点讲,销售员确实需要成功学辅助。第一是因为只有自我暗示,才可能饱含信心去给人推销。第二是因为话术本身,是销售员的别被技能。 

04

真正让成功学在国内扎根的,是陈安之。 陈安之自述在21岁前,做个各种工作,卖过菜刀、汽车、当过服务员…直到21岁时认识了自己的恩师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号称90年代的卡耐基,他的故事简直跟陈安之的自传一模一样。高中没毕业就离家,摆地摊、卖汽车、当服务员…尝尽人间百态。直到有一天他去听了另一位潜能大师吉米·罗恩的课程,突然就醍醐灌顶了,开始了自我成长,习得了挖掘潜力之术。

只要听他的课程,短时间内就能变成百万富翁。 为什么两人的故事一脉相承?一方面有陈安之刻意模仿之嫌,另一方面,这一代成功学大师,除了卖书之外,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做演讲。因此他们往往会给自己一个包装,用一个从底层出身,开发潜能,成为富翁的故事,来激励台下的学员。 当然这些大师特别善于掩盖一些学员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这师徒二人还有个共同特点,是傍上富婆才有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大师不愧是大师,在大家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几十年前,就掌握了成功学的精髓。 

陈安之最早混迹于台湾地区,2000年的时候因为在台湾骗了学员5000万的投资,从而转战大陆市场。那时候大陆还没有本土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轻而易举的成为了标杆,他的《卖产品不如卖自己》更是占据了各大书店。

 

陈安之对于成功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本土化的演讲模板。比如他的《要做就做第一名》,特别喜欢拿乔丹、比尔盖茨、迈克尔杰克逊等各个领域的名人,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做例子,不断向学员传授只要开发潜能,听他的演讲,就能成功的毒鸡汤。 

除了用各种名人故事引入之外,陈安之还会与观众互动,每讲一个故事,还要问台下的观众,是还是不是?刺激台下的观众大喊「Yes!」,调动全场气氛。同时要配合会场的音乐,或是激昂,或是舒缓。 

这个方式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耳熟?对,《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用的招数跟他如出一辙。事实上两人还算是师出同门。 陈安之刚刚转战大陆时,后来思八达的创始人刘一秒还是他公司里的一个业务员。不过那时起,秒哥已经展现出未来成功学大师的潜质,脸皮特别厚,天天电话邀约学员来上课。

其中有一名客户叫王阳,是一名保健品经销商。在听了陈安之的演讲后,立即出资成立了「梦工厂」公司,专门负责在大陆包装陈安之,李阳也是这家公司营销出来的。

 不管是刘一秒还是李阳,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陈安之的影响。只不过后来两个人专门跑去美国进修,去听了安东尼·罗宾的课程,回来自己就变成大师了。 

陈安之最有名的一次论战是跟马云。05年在央视《对话》栏目上,陈安之教育当时的马云,谦虚是持续成功的保证。 当时还年轻的马云哪能允许这种人在自己面前装逼,当场回怼「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成功,但我知道怎么定义失败」。

 

05

事实上,在以陈安之为代表的成功学在大陆肆虐十多年后,已经式微。无论是陈安之也好,还是李阳、刘一秒也好,如今再搜他们的新闻,已经大多数是骗钱、家暴等负面消息,淡出主流视线已经很久了。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生代的年轻人接受的信息更多,已经不容易被陈安之这些利用国内外信息差搞成功学的人忽悠了。最近一次听说陈安之老师还是搞区块链,企图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东山再起,只是这种光卖鸡汤,不卖勺子的套路,已经没什么人吃了。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大陆涌现了一批本土企业家。不管你对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雷军这些人的评价如何,相比陈安之之流,这些真正靠自我奋斗成功的企业家,显然更容易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同时,在经济逐渐富裕,教育水平提升之后,年轻人对于「成功」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必须要做第一名?凭什么要不惜一切完成领导的命令?比起虚妄的成功,如何活得更快乐,显然才是大家更关注的事情。 

2020年了,画大饼不顶饿。 只不过成功学的大潮虽然退去,其遗毒却充斥在各行各业。比如各类微商、企业培训等等,许多手法都是当年成功学的惯用招数。尤其由成功学培育出的一批批讲师,依然活跃在各种骗局当中,孵化了一个个项目,收割中老年人,和一部分还企图走捷径的年轻人。 包括陈安之的徒子徒孙们,还在四处兜售自己的成功学,收着巨额资金,把「演讲」事业发扬光大,最终出现了岑怡诺这样的传二代「神童」。 

我们下期就会从细节上来讲述,这些机构,是如何通过演讲来进行洗脑的。 陈安之在自己的演讲中经常讲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17米长的地上铺满了烧红的木炭,木炭上是一块烧得发烫铁板。当时有600个参与者,需要脱掉鞋袜从铁板上走过去。

陈安之几经犹豫,一咬牙,从铁板上跑了过去,从此悟出了成功的真谛: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或许他没有料到,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块发烫的铁板。比起不成功,我们更害怕的是头脑简单,被人割了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