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看,还是保险公司。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作者:哈那。

10月19日,有媒体报道,水滴公司计划于2021年Q1正式赴美IPO,募资规模预计为5亿美元左右。水滴方面随后回应称,不予置评。

这已不是该公司首次传出上市消息。今年7月,据彭博社报道,水滴公司最快将于今年底上市,估值预计为40亿至60亿美元。

最新的上市传闻让水滴公司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大众眼中,这是一家公益平台,但从其实际上依靠保险业务盈利的商业模式来看,水滴公司的本质是一家保险公司。

01 大众眼中的公益平台

很多人首次接触水滴公司业务的场景是朋友圈。《爸爸突发血管瘤,请帮帮我们》、《传递爱心!我想让刚出生的儿子活下去》…..这些被病患家属、亲友们大量转发的求助文章大多都是通过水滴筹等互联网公益筹款平台上发起,用来帮助患者筹集救命钱。

水滴筹正是水滴公司旗下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也是该公司聚集流量的入口。

王兴和沈鹏

2016年,美团10号员工、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离职创办水滴公司,并在同年先后推出了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

水滴互助的定位是互联网健康互助社群,参与者缴纳一定费用,患病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原则获得最高30万元的互助金。截至2020年9月,水滴互助的会员已超过1.3亿人,累计为1.4万个家庭划拨了近17亿元互助金。

水滴筹则是面向大病患者的免费线上筹款工具。沈鹏表示,这是把以前线下的熟人帮扶行为搬到线上,解决效率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水滴筹在公开宣传中强调平台不收取服务费(筹款人需要承担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成本,收费比例为金额的0.6%)。这样看来,相比收取8%互助金管理费的水滴互助,不通过自身业务盈利的水滴筹更具有公益属性。

也正是这种公益性让水滴筹在上线后快速发展起来。官方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水滴筹已为患者筹集到330多亿元救助款,共有3.3亿爱心人士参与帮助,累计产生10亿人次的捐赠行为。

这些爱心传递让水滴筹获得了大量的平台用户,并且这种获取是相对低成本的。曾有媒体报道称,通过用户自发传播,水滴筹的单个用户获取成本仅为0.3元。

可以说,以公益切入市场,水滴公司通过为大众所熟知的水滴筹完成了流量池的搭建。接下来,盈利环节则主要由公司的三大业务之一——保险板块完成。

02 本质是保险公司

2017年5月,水滴公司推出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水滴保险商城。该平台与国内6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面向用户销售保险产品。

现阶段,保险已成为水滴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今年4、5月,水滴公司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沈鹏在解释原因时表示,最主要的收入板块——水滴保险商城2020年上半年每月的年化签单保费达到10亿元左右,带动了公司整体盈利。

今年,水滴公司的全年营收也值得期待。在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民保险意识提高的背景下,据水滴保险商城总经理杨光透露,今年水滴保险商城的年化签单保费有望突破140亿元,较2019年实现一倍以上增长,实收保费有望达到60亿元。

如此看来,水滴公司的本质是一家线上保险公司。但这并不是说,水滴公司的“非盈利”业务——水滴筹是不重要的。

因为,依靠旗下的三大业务,水滴公司基本形成了“三级火箭模式”,即水滴筹吸引用户、水滴互助沉淀用户,水滴保险商城负责完成商业化。

三大板块缺一不可。例如在发展保险业务时,通过公益项目聚集大量流量的水滴公司,在和保险公司谈判时有一定话语权,能获取更高的佣金;而此前的流量和数据积累,还让其能够更精准地为用户推荐产品,提高转化率。

据媒体报道,水滴公司会将水滴筹的捐款用户引流至水滴保险商城,也会在捐款结束后为其推荐保险产品。沈鹏曾透露,2019年,水滴公司通过给捐款者推荐带来的保费占总保费的20%。

但这种公益与商业化并行的方式,也让水滴公司饱受外界的质疑。特别是去年11月,媒体爆出的“水滴筹地推人员医院扫楼筹款”事件直接将其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时,外界对水滴的质疑集中在,水滴为了用公益为其他业务引流,而不断放松水滴筹的审核标准。还有很多网友表示,“才发现,原来水滴不是公益机构。”

实际上,沈鹏在很多场合都一直在强调水滴公司是商业公司而非公益组织。在今年8月的合作伙伴大会上,沈鹏说,“商业和公益并不矛盾,更不是对立关系….其实大家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水滴筹是不是一个公益组织,而是水滴筹上的筹款案例是否真实,资金的流向是否透明。”

在沈鹏看来,公益和商业可以互相成就,即让用户受益的同时支撑一个商业组织的有效运作。事实上,在沈鹏的规划中,除了保险,水滴接下来希望围绕家庭,提供医药等健康保障服务。当前,水滴公司的定位也已改为健康保障平台。

但如何平衡公益和商业并行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真正讲通“公益+商业”的故事,想要谋求上市的水滴公司还面临不少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