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到极致便是“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剧焦一线”(ID:TVfocus),作者:剧焦一线编辑部。

文丨蔡静灵

编辑丨张风屹

豆瓣开分9.1,播出集数过半评分升至9.4,这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山海情》,一改主旋律题材低迷的势态,开播九天仍位列豆瓣热门书影音榜首。

收视中国数据显示,2020年已播的扶贫剧多以腰部剧为主,缺乏爆款剧、头部剧,整体呈现出四平八稳的状态。另外,今年待播的重大题材剧已有43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作品正在陆续筹备、创作中。

主旋律赛道拥挤,扶贫题材居多,《山海情》如何脱颖而出,热度与口碑双收?宏大故事下,《山海情》以小人物开篇,方言梗贯穿始终,凭借真实的背景和故事打动人心,以小切口破开了大主题。

1

告别工具人符号化

小人物构建大群像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宁夏的闽宁镇,而“海”则是沿海的福建省。“情”是二者相距2000公里,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情。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克服万难把“干沙滩”建成“金沙滩”,从而脱贫致富。这便是《山海情》的主体故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史称“苦瘠甲天下”,被联合国专家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当时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干旱缺水,人民生活极度贫穷。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需要时轮流穿;穷到为了一头驴、一口水窖,父亲会狠心强行让女儿嫁人。

为了改变贫困现状,国家鼓励村民“吊庄移民”,所谓吊庄,就是动员大山深处贫困地区的村民移民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再分一片地让他们生产发展、重建家园。

“吊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移民”的过程却比打怪通关还要困难。当涌泉村的村民带着憧憬、历尽艰辛来到新家“金滩村”,却发现眼前荒凉的戈壁滩,除了沙尘暴一无所有,条件比原来还艰苦,于是,刚迁来的村民没过几天就全跑回来了。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涌泉村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物纷纷涌现。剧中基本可以分为两拨人:扶贫干部和村民。前者既要跨省协作,又要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后者则聚焦在思想上的成长和变化。

马得福(黄轩 饰),是群像中的核心人物。这个来自涌泉村的农校毕业生,皮肤黝黑、嘴唇干燥,但眼里有光、做事有冲劲。心心念念回馈家乡的马得福,听了张主任一句“塞上江南”,便下定决心把全村人拉出穷坑。

未满二十岁的小伙子,在黄沙地上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而迎接他的将是脱贫路上的未知风沙和飞石。

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张嘉益 饰)是涌泉村的代理村长,胡子拉碴,帽子总是歪歪扭扭,与村民谈话时嘴里经常叼着一片树叶。一口地道西北方言骂骂咧咧的,俨然是乡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老汉形象。但他精明能干,刀子嘴豆腐心,因此人缘极好。

另一边,村民刺头以李大有(尤勇智 饰)为首,他带着首批吊村户逃跑,耍赖似地喊着“不去不去就不去”,吊庄钉子户的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

还有村民说自己有沙眼,遇着沙尘暴就眼泪哗哗哗的;有人则抱怨那边蚊子又多又毒,人过去是给蚊子改善伙食的;有说太饿了,饿得吐酸水吐到心里发酸的;为了细数金滩村的缺点,有村民甚至来了段单口相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东,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

几个小人物的“添油加醋”,“吊庄移民”的政策之难,扶贫的工作之难由此可见。马得福都忍不住自我怀疑,“明明是劝人家去过好日子嘛,咋这么难呢?”

剧中承包了观众泪点的李水花(热依扎 饰)则是一个倔强坚强、孝顺善良的人。她本来应该读书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果却被父亲卖了。明明可以远走高飞,可为了父亲还是选择回村嫁人,看向青梅竹马的得福时,李水花微笑里的心酸引得观众跟着落泪。

宏大主题,平民视角。从老百姓的故事、小人物的日常说起,《山海清》借助生活化地表达,在家长里短的情节中展现矛盾冲突,人物鲜活了故事。

娃儿逃跑、“骗婚”风波、村民大会几场矛盾冲突,几拨人、几股力量相互博弈营造出的戏剧感,让观众有了沉浸式的观感。

2

方言属性加成

主旋律下沉接地气

近两年扶贫剧不少,却鲜有出圈的。在把握主基调的同时,如何兼顾戏剧性、大众性和可看性,是反映宏大主题的难点,一不小心故事就会落入俗套,显得刻板无趣。

《山海情》试图在主旋律主题和戏剧解读上做一个平衡。让主旋律故事下沉,变得接地气观众爱看,方言就是最好的辅助。方言浓缩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些土话、糙话只有用方言说出来,才显得粗鲁又可爱。

剧中,福建援宁干部陈金山(郭京飞)一出场,烫嘴的福建普通话和西北话两两相逢,便贡献出不少笑料。

陈金山在火车上遭遇小偷因而来到派出所,陈述事情经过时,因为口音问题闹了笑话。“年轻lang(人)偷包包……老教授很不容易的,奔波在黄河流域zi sa。”“自杀?谁自杀?”“教授啊!那是他的任务啊!”

陈金山把“治沙”说成了“自杀”,于是事情变得诡异起来:老教授千里迢迢来到宁夏自杀,而且还是他的任务?当地警察和陈金山难以沟通,便叫来了会说普通话的马得福,福建普通话遇上西北普通话,戏剧张力由此拉开。

主办方透露,在方言细节上,当年确实存在着类似的真实情况:福建人来了西北后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因此,最初扶贫工作人员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

第二关:风沙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主演大部分来自西北,例如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来自甘肃兰州,还有“西北帮”的老戏骨:马喊水的扮演者张嘉益、县长的扮演者闫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土地就着纯正的西北话,《山海情》一下子就有了灵魂。

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剧中采用的是泛西北话。为了照顾不看字幕的电视观众,主创团队又用10天时间紧急准备了普通话版本,但也正是这个版本引发了争议。

明明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偏要说:“听你口音,是福建人?”普通话版里的细节说服感不强,容易令人出戏。不少观众表示:看《山海情》还是方言版带劲,普通话版“没内味了”。

事实上,《山海情》里不少的戏剧冲突是通过方言碰撞展现的。方言梗,不仅让扶贫题材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接近那个年代人们的奋斗轨迹。而普通话的版本,去掉的正是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因而被观众所诟病。

有点可惜的是,该剧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首播时,播放的是普通话配音版。而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播出的则是方言版,因此也被观众戏称“将凭借方言版本迎来台播巅峰”。

3

严肃题材的文化破圈

真实感引发共情

《山海情》作为主旋律严肃题材,本身具有圈层性和收看门槛,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适应受众的观剧习惯,打破圈层。在这点上,《山海情》借由真实的背景叙事,取材真实故事,以真实感赢得口碑,引起共情和共鸣,从而收获“自来水”观众,一步步走向破圈。

2018年,一部纪录短片——《闽宁镇的故事》悄然上线,讲述宁夏扶贫移民区,从一个“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了常住居民6万余人的特色小镇。

短短几分钟朴实又震撼。不少观众期待它扩展成长片,《山海情》应运而生,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开始为人所熟知。

《闽宁镇的故事》截图

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和山窝窝,灰头土脸的当地人,贫穷和落后扎根于此。编剧未夕在微博里透露,《山海情》虽然是原创剧本,但剧中的情节绝大部分都是真实故事。

“拿女儿换一个水窖换一头大牲口是真的;冬天为了挖山头的一点仅剩的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是真的;一家子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是真的;一家老小拖了全部的家当走了七天七夜到达玉泉营是真的,而他们全部的家当就是几把镐头几个箩筐和一些口粮……”。

正是有这些客观存在的困境,才突显了扶贫的意义,也打动了观众。实时微博中有不少“自来水”观众的好评,外地观众在说“好看”、“上头”、“惊喜”,本地观众则更多是共鸣和回忆。

豆瓣热评里,本地观众在发表观感的同时,也借由剧情诉说了自己和这片曾经贫瘠土地的故事。

“那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本人86年生,小时候就住在那样的土坯房,一到冬天经常沙尘暴。”“作为西海固的一份子,真的想说细节和当地情况还原很真实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上几乎都是光鲜亮丽的城市精英,接地气且鲜活的农村故事不被看见。农村是什么样?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什么样?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又是什么样?

《山海情》里的涌泉村并非美化之后的虚拟环境。操着一口乡音、黄土黑脸的人物,大漠戈壁的背景,真实发生的故事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穷苦生活。抛开方言与否的争议,作为一部献礼剧,《山海情》更应该被看到的,是跨域时代的、山与海的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