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无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爱肉,编辑:Cyan。

在「小确幸」这个词被「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之前,它最早的出处,是村上春树用以描述自己慢跑之后畅饮啤酒的幸福感。

喝酒,是放大镜,也是游乐场,各种情绪和想象可以在其中徜徉;喝酒,是件极其考验技巧的事情,抛开酒的喝法、种类、适饮场景不谈,就个人体验层面,从清醒到微醺再到大醉,其中界限难以把握,酒量常常与当天心情相关,无法度量。

年关岁尾,各种公司酒局和企业年会,总能看到一些人被「劝君更尽一杯酒」而满脸通红目光涣散,甚至都不用等到年底,随便在夜间的三里屯走一遭,都是场野生人类学的醉酒实录现场。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说法早就不再时兴,酒精不是当代中青年的敌人,「何以解酒」才是。

人类历史上的宿醉

宿醉的应对之策 —— 从苏打水到蜂蜜水,从小番茄到白米粥,效果好不好主要看运气。

记得有一次宿醉醒来,记起之前和朋友约定好要去打卡一家韩国餐厅。曾无数次在韩剧里见过的醒酒汤,这次终于被端至我眼前,待热气散去,多了些真实感 —— 其实不过一碗朴素的豆芽清汤,加点蒜、加点葱,还有一些刺激味蕾的胡椒粉。喝完之后稍微回神了一点是不假,但那种深沉的疲惫感,是多少罐红牛都救不回来的。

解酒汤和解酒肴存在的价值,从来没有被真正证实过,它更像一种醉酒后的心理代偿。当然,这并没有阻碍人们对其坚定的信念,在人类历史上,宿醉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文字。

摄于牙买加,1890 年代。最早的甘蔗种植出现在亚洲,当亚洲人在品尝蔗糖的甘甜时,欧洲人只能从蜂蜜中收获类似的感觉。

©A. Duperly and Sons

古代,人们解酒的依据主要来自传统医学典籍记载。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便有「甘蔗,味甘平涩无毒,下气和中,补脾气,利大肠,止渴去烦,解酒毒」的说法,也收获了一批忠实拥趸,其中包括诗人李颀的「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以及诗人元稹「甘蔗销残醉,醍醐醒早眠」的宿醉后感。

至宋代,随着宴饮的繁荣,酒席上的敬酒礼也越发流行,还出现了专门的「劝酒杯」,宾主一起行酒令做游戏,气氛好不热烈。再加上此时蒸馏酒技术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们的日常饮酒多以黄酒、米酒、果酒为主,度数不高且极易入口,也促成了那时的豪饮文化。

喝过黄酒的人或许都有体会,这是一种喝时美滋滋,喝完晕乎乎的酒精饮品,和白兰地一样,都属「见风倒」的风格。也因此,宋朝人专门发明出了解酒汤「沆瀣」,用甘蔗和白萝卜一同煮制而成。虽然「沆瀣一气」到了后来不是什么褒义词,但最开始,沆瀣指的本是夜间的露水,颇有几分侘寂境界。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专门对此做出了应用场景的描写:「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客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水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

何以解酒?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宿醉。解酒方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遥远的相似性。

韩国料理中的醒酒汤有多种款式,做法因地区而异。一般而言,首尔地区的解酒汤,汤底用牛骨熬制,然后加入豆芽、萝卜、大白菜、大葱、牛血块、豆酱,煮成汤。

©Gearpatrol.com

像是韩国,除了前文提到的豆芽醒酒汤,还有诸如明太鱼醒酒汤、骨醒酒汤、干白菜醒酒汤等等,这些解酒汤另辟蹊径,靠着开胃的效果缓解酒后的恶心和食欲不振。《红楼梦》第八回,薛姨妈给宝玉喝了几杯酒,又做了酸笋鸡皮汤给宝玉解酒,酸味开胃,宝玉大喝了两碗。至于美国人宿醉时常喝的酸黄瓜汁,也可以大致划到这个范畴。

除了解酒汤之外,诸多被人们用来解酒的菜肴也不一而足。在泰国,有一种名叫 Pad Kee Mao 的炒宽粉,中文直译是「炒醉鬼」,印象里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喜欢在大喝一场之后,投身路边摊的炒面,带着没消散的醉意干完一碗足够油腻的碳水,想来也和泰国的 Pad Kee Mao 有异曲同工之处。

Pad Kee Mao 一般由宽河粉,鸡、猪、牛肉或海鲜配上酱油、鱼露、蚝油、大蒜、辣椒、胡椒、打抛叶等炒制而成。有说法认为其味道辛辣、可以醒酒,故而得名「炒醉鬼」。

©Recipetineats.com

这种辛辣的炒粉配上一杯冰啤酒,是泰国人半夜喝醉之后用来「醒酒」最常见的方法。酒后补充碳水来缓解暂时低血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以酒醒酒的行为绝对迷惑。苏联小说家布加尔科夫,曾描写过宿醉者的理想早餐:「白面包,压实的黑色鱼子酱,白色腌蘑菇。最后,还有一个盛着伏特加的分酒器」,这是属于战斗民族独有的解酒盛宴。

据不少来自饮酒大省山东和东北的人说,当地人确实有头天喝多了第二天再续两瓶的传统,俗称「透一透」。喝白酒宿醉就喝色酒回魂,喝色酒宿醉就喝啤酒回魂(注:色酒相对于白酒而言,一般是指葡萄酒之类中低度数的有色酒),简单来说,就是「降档回魂」。

血腥玛丽是一种可以在上午供应的,酒精含量较低的鸡尾酒,许多酒吧的调酒师都有自己秘密的修正配方。

©The Blonde Cook

同样的方法也能在不少西方国家见到。1878 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出现过一种吞生鸡蛋的解酒方法,杯子里放上一个生鸡蛋,加上威士忌和辣椒仔;以及脍炙人口的靠血腥玛丽来「透一透」的喝法。这种加入了番茄、柠檬、伏特加、法式清汤、芹菜、辣椒酱等等成分的鸡尾酒,光是想想就提神醒脑。

关于喝酒来解酒这种以毒攻毒的做法,背后有不少研究为其佐证。其中最常见的,是在酒精中毒的急救中让患者大量摄入酒精的操作,用乙醇解甲醇,但这样一来,情况往往是,刚刚清醒又要开始新一轮的醒酒,对普通宿醉还是不可取。

解酒无解

根据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哪怕每人每月宿醉一次,一生中为此遭受痛苦的总时间加起来也会达到两年。于是我们再绕回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各种解酒汤、解酒肴乃至解酒酒,真的能解酒吗?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要先辨析几个概念:醉酒、解酒和宿醉。

酒量是指人在喝醉前所能摄入的最大酒精量,它的大小与人体代谢、分解酒精的速度有关。

©Pinterest

一般情况下的醉酒,主要是酒精无法完全分解导致的。杯酒落肚之后,酒精通过小肠和胃进入到血液,导致体内的血液酒精浓度提高。而我们所说的「醉」,便是在酒精分解物(乙醛)的刺激下,脑内神经受体功能受影响,阻碍信息传递,使人们反应迟钝、失去控制。

我们身边通常会分为「酒量好的人」和「不会喝酒的人」,其中涉及到的便是解酒的过程。在酒精进入人体之后,肝脏开始发挥解酒作用,依靠两种肝酶,酒精先被分解为乙醛,乙醛再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最终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不倒,有的人一喝酒便脸红耳赤。主要看体内是不是缺乏分解酒精的酶,换句话说,酒量好的人都是天选之子,被写进基因里的,强求不得。至于那些宣称酒量可以练出来的朋友,其实并不是你的肝酶增加了,而是大脑对酒精不再敏感了,就像酗酒患者越喝越多,身体的耐受也越来越强,但这对命中缺酶的人来说,也更有危害。

宿醉就更好理解了,本质是一种轻型急性酒精中毒,前一晚喝的酒没有被完全分解排出体外,从而造成脱水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发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不适。

喝椰子水是常见的一种解酒方式。本质在于椰子水含有大量天然电解质,能够帮助保持体内水溶剂平衡,减轻饮酒带来的脱水症状。

©Mynewroots.org

无论是解酒汤、解酒肴,还是各种网 传偏方和生活小窍门,想要解决宿醉问题,都要承接上面的逻辑才有可能成功 —— 一是加快酒精代谢,二是解决脱水问题。

针对第一点,想要后天获得肝酶的人基本可以放弃了,世面上各种传说含有解酒酶的保健品,完全没有办法改善先天缺酶,也更不可能经由消化道来补充酶,记得前几年风靡的酵素吗?都是一个道理。

补酶不行,让酶「996」总行吧?当我们打开百度,搜索「怎么缓解宿醉」时,一些答案似乎充满了希望。比如多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就像是宋代的沆瀣浆和今天的西瓜汁。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果糖能够加快酒精的代谢,但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借助果糖来代谢酒精,会大大增加人体内的异常代谢产物,甚至导致更严重的代谢型 X 并发症(Syndrome X)的发生。还有苏打水,虽然在小鼠实验中可以提高体内解酒酶的活性,却不能保证进入人体后的效果如何。

第一条路行不通,改善脱水便成为了唯一的途径。从这个层面上看,形形色色的解酒汤倒是有可取之处,一是补充了水分,二是食物中的钠钾元素溶于汤中,也顺便补充了流失的电解质。

不过要明白的一点是,瞬间治好宿醉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想要提前预防,不喝酒,或者至少不空腹喝酒,以及在喝酒的过程中大量饮水,都比事后诸葛亮要通透得多。何以解酒?唯有痛苦和漫长的等待,才能在一天或者一周之后,从疲态中缓过来。

最后,还是想用我喜欢的调酒师说过的一句话作结:「在充满虚伪理想主义的世界,一定要理性饮酒。」

参考资料:

《喝酒多了「透一透」,以酒解酒还解毒?》松鼠云无心

《喝酒时饮食注意什么?酒量可以锻炼吗?》营养师顾中一

《喝醉了可咋整?解酒药能治吗?》果壳病人

《我们仍在痛苦地等待一剂解酒药》利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