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网站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有什么独有的优势?要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上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方面,如何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监管?带着这些问题,新闻采访了绿色金融6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刘明康教授。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有什么独有的优势?

刘明康认为,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有四大优势。其中,第一大优势就是上海的国际性。“上海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作为开放型的中心城市,在法规建设、透明度建设、科技合作、市场扩容、风险防控这五大方面的国际合作是具有优势的。”刘明康说。

刘明康认为,上海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第二个优势得益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立。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刘明康认为,上海的第三大优势是,无论从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来看,上海在培育资本市场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市场条件和市场经验。此外,上海推进绿色金融枢纽的第四大优势则是来自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上海作为枢纽拥有广阔的幅地。

要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上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当前上海应该如何发力?

刘明康从国际合作和市场建设两个方面谈了上海的发力点。从国际合作方面来看,上海要吸取国际在减碳减排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强调法规建设、科技合作,透明度建设、市场扩容和风险管控。在市场建设方面,刘明康认为关键在于通过市场手段做到定量准确,确权明确,交易活跃。同时,要重视依法、有效的监管。当前,必须首先做到对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固碳和碳普及两个方面都认真开展第三方专业的核验,为此,要加快明确相应的分类度量标准和技术路线。在市场建设方面,无论是金融服务的产品或种类都要做好供应链上企业数据开放开源,适配性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数据的精准采集和精准投送,使得金融机构在绿色服务上彻底做到告别“漂绿”和“染绿”,而监管也应同步跟上,使得创新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到可核查,可溯源,可问责。

如何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监管?

《实施意见》主要通过七方面24项举措,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方面,《意见》提出,将优化绿色信贷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绿色信贷规模和占比,强化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建立绿色债券项目储备,推动绿色债券增量扩面;促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支持开发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指数、ESG、碳价格相关指数,推出更多基于绿色指数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监管?刘明康认为,要引入金融属性,以避免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绿电市场上出现的流动性不足风险,增强碳交易价格信号的强度。但是,引入金融属性完善这两个市场的功能建设,要注意管控好相应的金融风险,尤其要坚决避免复杂金融产品(如各种复杂的衍生品)的介入,因为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所有的衍生产品都极易成为背后为套利而层层嵌套加杠杆的伪装品。当我们想把绿色金融市场服务与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接的时候(如评级债券市场和高收益率债券市场),更应事先建立好对有限持牌合格的机构投资人以及碳排市场做市商的系统性风险有效监管制度和相应的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