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9日至11日以“云端”方式在上海召开。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下滑、人类生活的中断,疫情无情地再一次暴露出生命的脆弱,人工智能的再次亮相为人们的生活重燃信心,智能技术的飞跃有望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提供坚强的后盾。

技术的发展打碎了古老的神话传说,对神秘的自然界进行祛魅和解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对自然的征服。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促成人类欲望的满足,不仅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还为人们制造了更多业余闲暇时间享受生活,并进一步扩展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多领域运用,已经并将持续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创造条件:车辆驾驶自动化能让人类出行更加便利,人脸自动识别在车站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出行人员拥堵问题,智能机器人在家庭中的投放能够有效分担家务,智慧医疗的应用普及能够及时减轻患者焦虑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社会生活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准确性和可信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云端课程的顺利开展实现“停工不停学”,“随申码”“健康码”应运而生为出行与复工做好准备,都充分彰显了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工智能强大的社会功能也为我们战胜新冠肺炎提供了信心,相信通过不断钻研和完善,人工智能能够又快又准又好地预测疫情的暴发地点和时间并能及时追踪定位,帮助我们提前做好政策决策和物资准备,还能及时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做好疫情防控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正如衣服是对皮肤的延伸,轮子是对肢体的延伸,文字是对语言的延伸,望远镜是对眼睛的延伸一样,人工智能既是对人体的延伸,也是对人脑的延伸;既是对人的生物性延伸,也是对人的社会性延伸。人工智能是一种强有力的媒介,并且日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各种智能化的媒介所包围,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发挥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我们享受着技术发展进步带来的视听盛宴,甚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人类创造着新的媒介,媒介也塑造着新的人类。观历史,会发现媒介在过去是一种幻想,是天方夜谭,是神奇的存在,那么放眼未来,又会有多少“不可能”将加速变成“可能”?我们真的了解每天都被我们接触和使用的媒介吗?媒介究竟是什么?媒介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介相处?又该如何看待媒介的未来?

“媒介”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桓公三年》“会于嬴,成昏于齐也。”晋·杜预注: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昏,非礼也。在英语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本身的含义是in the middle(在中间),或者叫go between(在两者之间),是一个信使,一条通道,一种某物经由某个手段、工具、途径到达另一物的中介空间。媒介是沟通此岸和彼岸的桥梁。媒介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结在一起。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等等),媒介之外无一物,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媒介是对人生物性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是理解当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然而人类的这种延伸到了一定阶段会充满危险。我们沉浸在媒介带给我们的享受和娱乐之中,媒介却会对我们进行麻痹,模糊我们的心智。人被技术所分割,技术是人体器官的自我截除。人内在的东西外延之后,造成对人的催眠,人由此变成了其外延物的傀儡。人性逐渐消失,成为机械化生活世界的一颗螺丝钉。因此,麦克卢汉也曾这样形容媒介,“媒介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媒介的内容则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我们的确是吃到了“肉”,随着“肉”的质和量的变化,我们也越来越远地离开吃“肉”的初心。问题在于我们抵挡住“肉”的鲜美和诱惑吗?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和被应用,我们周遭的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变化了的环境,影响着每个人,改变着每个人。新的环境一旦出现并形成,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便会受到规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要不要吃肉,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不吃肉,即使不吃肉也无济于事,对此我们除了接受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吃肉,怎么看待肉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讲我们要关注媒介的内容,更要关注媒介本身。媒介并非洪水猛兽,我们仍然需要与媒介和谐相处,既充分享受媒介带给我们的成果,也要审慎对待媒介向我们传递的信息,警惕媒介的麻醉和催眠作用。对媒介的重度依赖依然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关键隐患,然而发展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来进行解决,人永远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反过来,人又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修改技术。

人不是机器人,不是为了通过满足生理需要从而减少生活压力的机器人,人类是一个动态的个性系统,能够通过接受挑战、解决问题和传达审美取向创造自己的生活天地。新冠疫情的全面暴发造成了人类生活的中断,让我们不由得停下来全面反思自身,同时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与智能技术连接得更加紧密,我们更加需要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保障人类生命的健康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但与此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除了依靠技术,我们人类是否还有其他出路?古代社会,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脆弱的,到了现代社会,生物医疗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新型疫情中活生生的生命的脆弱性,技术究竟要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彻底保障我们的生命环境安全?对待媒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当做到提前思考,防患于未然,放弃无畏的抵抗,走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前面,为技术发展增添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让技术服务于人,创造一片属人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天地。

(作者周春林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