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标点符号真的会死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易生舟。

当代人的标点和颜文字,为什么越用越奇怪了?

当代标点符号的使用,早就跳脱了常规语言用法的含义,堪称时下年轻人聊天的摩斯密码。我们早就陷入了没有标点符号和表情包就会立马社会性死亡的死循环里。在词不达意的当下,标点符号就是特制精准的传感器。只有相同频道的人,才配懂得其中微妙复杂的含义。

于是最值得玩味的事情发生了:最早发明标点符号的人,并不能懂得藏在使用这些标点符号的面孔背后,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credit: Mathilde Aubier

诞生标点之前,断句是门技术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并不觉得没有标点符号和字间距是个问题。

希腊人的文字和字母都连在一起,中间没有字间隔,也没有标点符号,甚至还没有任何大小写的区别。早期的民主国家,比如希腊和罗马,书面文稿通常是拿来参加公开辩论和演讲的,他们认为这些具有说服力且打动人心的演讲,比书面语言更重要。

credit: Eleanor Wood

真正等到有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公元前 3 世纪埃及的亚历山大市。一位叫 Aristophanes 的图书馆馆长由于掌管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卷,实在受够了文字的冗长,于是他突破性地建议读者对文章进行注释,加入点号。即用墨点在每一行的中间、底部或顶部作标记,用这种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停顿。

credit: Erre Gálvez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信服这个新发明的价值,当罗马人取代了希腊人,成了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帝国时,他们果断摒弃了 Aristophanes 的点号系统。当时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能看书写字,就是因为他们所有的文字都能大声朗读出来。

标点的真正诞生,还得归功于新兴的基督教信仰。相比之下,基督徒教徒更喜欢用书面文字抄录《圣 经旧约》中的《诗篇》和福音书,书成了基督教徒身份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席卷欧洲的基督教徒拥护书面语,6 世纪,基督教作家在读者拿到作品之前,就开始在文章附注标点符号。

credit: Israel G. Vargas

到了 7 世纪,塞维利亚的大主教兼教育家 Isidore,在 Aristophanes 的点号系统基础上提出新的版本,即按照高低顺序设置了不同停顿长度的点号:短停顿、中停顿和长停顿。

到后来,书面语言表达者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扩展。一些人受格里高利圣歌的启发,借鉴五线谱发明了新的标点符号,比如分号(中世纪用来终止一句话的符号)和颠倒分号(即颠倒的“;”,后来演化成现代的冒号)。

credit: Martin O’Neill

还有一种新的符号,在当时叫疑问符号(用于表示疑问,问号的原型)。这几种符号不仅表达语法意义上的变化,也表达了语调上的变化。

真正的问号“?”这个形态,相传起源于拉丁文中 question 这个词,也就是质问、疑问、问题,在问号还没出现前,每当有询问的句式,就在句子末尾中加入questio,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就取“q”和“o”缩写,后来逐渐改变了写法成了约定俗成的“?”问号,于世界各地通用。

而最初引出标点符号的三种点号,则不可避免地收到了重创,最后这些点号都演变成一个个简单的点,放在一行字中的任何地方,成了逗号、冒号和句号的混合体。

credit: Klawe Rzeczy

在我国古代,在古书上也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人还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称为“句读(dòu)”,等到通读文章,也就不需要句读了。学者梁文道曾给出过这样有趣的解释——古人不需要标点,是因为古代书的产量很低,中世纪末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一辈子也只看过 800 多本书,他们都是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

标点符号的真正流行,还得归功于五六百年前欧洲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这项新技术让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了市场成了商品,印刷商为了做大量印刷摊薄成本,标点符号越来越标准化,同时也具备着可读性和丰富性。

credit: Mathilde Aubier

标点符号的规则,出现就是拿来打破的

标点符号从无到有的出现,它的进展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同时也在佐证着文字表达的复杂而有微妙的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在《无言之美》一文里用这句话形象比喻了文字与标点的关系——“以言达意好像用继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人的情感世界实在太复杂,书面语言只能得以“近似”,所以这就是常说的那句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的道理,而标点符号就好比音符灵魂,某种程度上能弥补文字“言不及义”的缺憾。

Credits to: Klawe Rzeczy

每一次技术潮流都能伴随着符号的改革。标点符号从无到有,从书面规范到现在电脑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面临着剧烈的变化。那些习以为常的标点符号用法,已经慢慢被如今的网络文字给消解重构了。

你可能觉得现在的标点符号太不正规了,随手找出一篇文章,就能找到上百处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但换个角度想,既然标点符号的出现,就是拿来意会,作为语义表达的延伸。那所谓标点符号用法规则,也只是约定俗成,并非一成不变被框定的用法。

credit: Israel G. Vargas

15 世纪的作家要识别电脑键盘上的符号基本没有问题,但他们如果看到电脑屏幕上的表情符号,可能也会一脸懵逼。在表情包流行之前,我们用字符来表达情绪,于是有了很多线条简单的字符表情,但你可能没想到,这些表情可能来源于别人的语言。

根据社会学博主 @李子李子短信 的考证,惊讶脸的“(·д·)”和“(ノ°д°)ノ”,这个嘴型“д”,就是来源于西里尔字母的一部分,俄语、塞尔威亚语和哈萨克斯坦语,用的都是这种字母;可爱笑脸的“(=^ω^=)”,其中圆圆的兔唇“ω”,它是希腊语里面的“欧米茄”,物理用大写的“Ω”表示电阻; “ᕙ(˵ ಠ vಠ ˵)ᕗ”里面两个“举拳”的符号,以及奔跑的小人“ᕕ( ᐛ )ᕗ”,实际上来自北美的原住民部落纳斯喀皮人,他们使用文字的方向表示不同的元音读音……

credit: Leeay Aikawa

表情符号还有一个特别重要(也是最开始)的来源,叫特殊符号。这些符号来源于即 1967 年美国发布的 ASCII(用于信息交换的标准代码)编码系统里的符号。

人们熟悉的笑脸符号最原始的是“:-)” 以及“:-(”,最早使用记录是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学者 Scott Fahlman,这如今看来,那算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时刻,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因此成为为数不多的改变互联网的人之一。 

credit: hollie chastain 

1986 年,日本人若林泰志发明了第一个日式颜文字——“ (^_^) ”,它被视为现在 Emoji 的前身。在日本,用键盘字符画出来的颜文字可能是比 Emoji 更受欢迎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跟日本的动漫狂热有关系,大部分人更喜欢这种偏卡通的卡哇伊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2011 年,苹果在 iPhone 中加入了第一个 emoji 系列。之后,各类五花八门的表情包主宰当下的网络文化。更新迭代的表情包承载了当下网络社交文化的需求,但依旧没法完全覆盖和解释。

credit: Richard Vergez

更有趣的地方更在于,一个 emoji 延伸出来的意义,可以与它被设计时的初衷,以及最初被使用出来意义完全不同。人类有多不同,他们使用的 emoji 就有多不同,面对同一个 emoji,我们也可能出现沟通的障碍。

即使全球统一用同一套 emoji,各国的使用习惯也是不同的。拿官方定名为“喜极而泣”的 emoji 为例,有研究就说,欧美人喜欢用它来表示笑到流泪,而中东文化里更倾向于理解为乐极生悲。法国人喜欢用爱心,美国人的 emoji 更活泼,多用 iphone、大鸡腿、大蛋糕、篮球和棒球等等,阿拉伯人最爱用骆驼,而澳大利亚全国都对动物表情有着天然的爱。

credit: Relicita Sala

当然也有预设印象之外的。比如,美国人其实比英国人更爱皇冠、王子这类高贵的符号,英国人其实也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爱用 emoji 谈下雨这件事情。

没标点就会死的时代,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当下网络环境下,有个不成文的社交鄙视链:能发表情符号的就别发文字,能发文字的就别发语音,能发语音的就别打电话。更何况作为互联网 social 的必备技能还能多一项——读懂标点符号背后的含义。当代青年已经懒得不屑于要用表情包斗图来沟通,轻轻甩下一个或一串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所谓越简约的越高级,一切尽在不言中,就看有缘人怎么解释了。

credit: hollie chastain

【~】可以是“愉悦”,也可以让人有种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意味;【……】是当代人最常耍的标题党技巧,三个点和六个点带来的省略意味强度可不同;【。。。】跟【。】则是比发省略号更敷衍的无语表情,连符号键盘都懒得换,可见有多无语:句号长度与情绪强度一般来说成正比。但一个句号或者结尾带一个句号更容易给人一种高冷的气势、一种 leave me alone 的冷感。

【?】和【!】更是被当代青年各种滥用,毕竟懵逼和诧异的强烈情绪无处不在;【()】则是标点符号最闷骚的体现。很多会玩的人喜欢在一句话后面加个半括号“(”,它不仅可以承载万物,还可以帮你隔绝掉很多社交尴尬带来的恐惧感,变成让戏精能随处释放内心 os 的小剧场。

credit: hollie chastain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些标点符号吗?是不是都觉得陌生到没法直视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这里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毕竟含义实在太微妙和复杂,还得联系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才能意会言外之意。

就像 emoji 里最值得玩味的微笑表情,能扯出上一辈人和这代人的巨大鸿沟,我也敢打赌最初设计微笑表情的人,绝对没想到笑不露出的微笑脸背后,会有什么样的剧场。

credit: hollie chastain

这越来越像是一个表情的时代。以至于连 emoji 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的证据,成为翻译职业的新兴领域了。我们线上交流得越频繁,为了表现丰富的人格,我们需要的表情符号只会越来越多。

表情符号会不会取代文字?貌似没必要担忧这个未来,毕竟文字就是作为一种表达的符号载体,现如今的标点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更能代表媒介的延伸,它的想象力是无止尽的。

credit: Martin O’neill

但诡异又伤感的地方在于,在我们发“哈哈哈哈哈”和笑瘫了的表情背后,脸上往往是面无表情的。我们手机里有一大堆表情包,可是脸上却没有表情。

当万物皆可表情包,当代人已经将表情符号建成了属于自己的社交护城河后,这些符号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这些表情符号的归宿,又会是什么呢?或许这又是标点符号,给人类留下的一长串省略号。

参考资料:

A history of punctuation, aeon 

https://aeon.co/essays/beside-the-point-punctuation-is-dead-long-live-punctuation

你的字符表情那么萌,你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么,果壳

https://m.guokr.com/article/441449

主创团队:

撰文 /易生舟

编辑 / Svet

排版/ 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