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鹿鼎记》一直在热搜屠榜,骂声很多,我寻思有这么烂吗,就打开看了一集。

总之,现在就是很后悔。

先不说我记忆中最经典的陈小春版本,我本来以为黄晓明版本已经是底线了,没想到张一山版本直接击穿下限。

其实黄晓明版本拍的并不算差,只是黄教主邪魅狂狷的演技确实不适合韦小宝这个角色,败就败在男主身上了。

其实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以为张一山形象气质上更接近韦小宝,但看完他的表演,只想跟黄晓明老师说一声,「对不起,这几年您受委屈了。」

最让我难过的是,金庸剧是越拍越烂。前有于正魔改《笑傲江湖》,后有一山猴戏《鹿鼎记》。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看来,金庸剧堕落的背后,是所有类型电视剧的「青春偶像化」。

01

对于我们父母辈来讲,金庸剧的最初记忆来自83版《射雕英雄传》。

1985年这部剧被引入内地,万人空巷,据说有的电视台一天放三遍,上午下午重播,晚上更新。

现在来看,这部剧的配置堪称逆天。

男主演郭靖和男二杨康启用的是同为“无线五虎” 的黄日华和苗侨伟,监制是王晶的父亲王天林,导演有杜琪峰,武术指导是程小东,徐克参与了剧本策划、角色选定,欧阳震华、吴镇宇、周星驰、刘嘉玲等等日后的大咖都在里面跑过龙套。

即使到了今天,83版的射雕依然是一代人心目中最经典的射雕,尤以翁美玲版本的黄蓉不可替代。年轻的观众这时候可以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大概能给你滔滔不绝讲上两个小时。

当时火了的还有饰演杨康的苗侨伟,可谓一代「少女杀手」。不得不感叹苗侨伟确实长得帅,后来又在李一桐杨旭文版的《射雕》里出演了黄老邪,依然宝刀不老。

很多80末、90初的同学对金庸剧印象开启自香港无线台90年代版的金庸系列,也就是平平无奇古天乐和李若彤《神雕侠侣》那个版本。

其实80年代的TVB也拍过一个系列,83版的《射雕》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TVB正重点打造「无线五虎」:刘德华、梁朝伟、黄日华、苗侨伟和汤镇业,所以几部剧里的主要角色都有他们的身影。

比如紧接着《射雕》开播的83版《神雕侠侣》,扮演杨过和小龙女的是刘德华和陈玉莲。传言当时这部剧在香港的收视率高达90%,迄今无人可破,也是金庸老先生最满意的一版《神雕》。

对,没错,其实当年在香港,《神雕》的人气是完爆《射雕》的,但是因为83版《神雕》当初没有被正式引入过内地,所以造成了《神雕》远不如《射雕》的印象,甚至很多人干脆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版本。

据说当年金庸对翁美玲饰演的黄蓉并不满意,相反很喜欢刘德华的杨过和陈玉莲的小龙女。彼时的刘德华只是无线初出茅庐的艺人,还暗恋着陈玉莲,可惜陈玉莲是好大哥周润发的女友。也正是靠着这部剧,刘德华开始火了。

可惜好景不长。当时无线想和刘德华续约,但是刘德华想去影坛发展。无线为了逼刘德华回心转意,就故意把《鹿鼎记》主角韦小宝的角色给了梁朝伟,让刘德华演了配角康熙。

之后刘德华想带五虎集体跳槽,没想到无线各个击破。梁朝伟因为家贫必须靠这份工资养家糊口,率先叛变,和无线偷偷续约,最终以刘德华被雪藏告终。

这也是坊间刘梁二人不和传闻的由来。大家要是感兴趣,我找机会再讲讲这段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83版《射雕》之前,还有一版82年上映的《天龙八部》。天龙三兄弟中的段誉和虚竹,分别由汤镇业和黄日华饰演。

是的,黄日华不仅是97版《天龙》中的乔峰,还是82版《天龙》的虚竹,同时他也是83版《射雕》的郭靖。除此之外,他还出演过《碧血剑》袁承志、《雪山飞狐》胡一刀和《新飞狐外传》的胡斐,堪称金庸专业户。

可以说80年代,金庸剧基本被无线五虎承包,每虎都有一个金庸角色傍身,且都因该角色声名鹊起。唯独汤镇业刚刚走红,就因当时的女友翁美玲自杀而淡出娱乐圈。

02

不过金庸剧真正的辉煌,还是属90年代。

首先是电影改编。

时值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拥有大量优秀的演员、导演和编剧,而武侠片成了港片标志性的分类,金庸的作品数次被搬上大荧幕。

首先是1990-1993年上映,徐克的《笑傲江湖》三部曲,成为「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这个系列不仅贡献了《沧海一声笑》这首载入史册的武侠歌曲,还开创性地让林青霞反串东方不败,塑造了武侠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其中「青霞饮酒」,已经成为一代人回忆中,无法超越的四大名场面之一。

徐老怪这个创举,同时也开启了香港电影对金庸作品的疯狂魔改。大量现代元素被注入到武侠作品中,比如94年上映的《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甚至暗含百合桥段。

除了徐老怪的《笑傲江湖》,另一最出名,且最具有个人风格的魔改当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东邪西毒》堪称王家卫的代表作,但对于出演的各个巨星来讲,长达三年的拍摄基本就是噩梦,基本每个人都崩溃了。

梁家辉甚至说自己进剧组一年了,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感觉就是浪费青春。

由于这部电影拍摄周期实在太长,又怕太文艺上映后票房不行,于是刘镇伟又拉着原班人马,中间抽空用27天拍了一部《东成西就》,无意中造就了香港影史上另一经典。

当然魔改也不是没有扑街的时候,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贡献了「四大名场面」中另一名场面「张敏回眸」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就把王晶赔了个惨。

光明顶上,少林武僧那句「我的战斗力只有六千,他的战斗力至少一万以上」,实在是太过日漫画风。最终这戏赔得王晶不敢再拍下部。

没想到多年后这部作品靠着盗版光碟,在大陆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代经典。不少影迷都把有生之年看不到续集视为一种遗憾。

即使今天王晶再拍续集,没了张敏的赵敏,邱淑贞的小昭,黎姿的周芷若三大美女支撑,想必也是索然无味。

这说明,对于金庸剧「哪部最经典」的议论,其实是和年代挂钩的。那时候电视里放什么,大家就看什么。童年滤镜加成,自己看过的,就是最好的。

对80末、90初来讲,90年代的tvb金庸剧或许才是最经典的金庸剧。从94年张智霖、朱茵版《射雕》开始,tvb每年推出一部金庸剧,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彩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内地也开始大量引入港剧。

接下来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吕颂贤版《笑傲江湖》、黄日华/陈浩民/樊少皇版《天龙八部》、陈小春版《鹿鼎记》都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知名度。

03

对于团长我来说,90年代的tvb金庸剧,就是最盛产经典的系列。

但对于95后和00后来说,恐怕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张纪中,也是俗称内地版的金庸剧系列。

这里科普一个冷知识。张纪中的金庸系列因为名头太响,导致很多人认为这些剧都是张纪中当的导演,甚至很多人干脆叫他大胡子导演。

实际上,张纪中的金庸剧系列,没有一部是张纪中执导的,他担任的角色一直是制片人。

张纪中的金庸剧刚开启时,可谓恶评如潮。经历过83版射雕,和90年代金庸剧系列的几代观众,都不满意张纪中的作品。每有翻拍上映,都是吐槽「求求不要毁了童年回忆」。

其实公正地讲,张纪中版本的金庸剧,基本是最符合金庸原著的改编。这点上,张纪中摒弃了香港人的魔改作风,最大可能对原著进行了还原。

尤其在制作水准上,张纪中版可谓真诚,2001版《笑傲江湖》当初绝对是被低估了。

但他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选角上,尤其是对男主角的选角上。争议最大的就是李亚鹏和黄晓明。

李亚鹏在出演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后,紧接着又饰演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这两个角色性格相差实在太大,以至于当时许多媒体评价,李亚鹏演令狐冲显得笨了点,演郭靖又显得聪明了点。

黄晓明老师基本是同样的问题。演杨过吧,不够帅,远没有「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气质。演韦爵爷吧,又太帅了,少了作为小混混的那丝痞气。

相反,《天龙八部》的三大男主选角就很成功,胡军的乔峰绝不亚于黄日华,所以评价一直以来就不错。

但是之后的内地版金庸剧,不仅大多没继承张纪中版尊重原著的优点,相反魔改起来比香港还离谱。

首当其冲的就是于正版金庸剧。

2013年,于正版《笑傲江湖》上线,其魔改程度令人咂舌。徐老怪不过开创性的用林青霞对东方不败进行了反串,于正干脆把东方不败变成了女人。

不仅把东方不败的性别改了,陈乔恩的东方不败甚至直接挤掉了任盈盈,成了女一号。

这种魔幻的改法,导致这部剧成为了金庸剧改编以来,最受金庸迷抵制的一部。

而伴随着骂声的,是《新笑傲江湖》节节攀升的收视率,连带着陈乔恩在内地人气暴涨。

无他,年轻观众买账了。

紧接着于正又翻拍了《神雕侠侣》,可惜这次由于陈妍希包子脸版小龙女实在太过突破下限,最终折戟,算是止住了于老师继续毁金庸的步伐。

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自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国产剧的全盘青春偶像化。

04

于正的《新笑傲江湖》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宫》系列积累了大量的古装偶像剧套路经验。

在他的创作思路中,剧情、原著、历史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员是否有流量,角色美不美,调色好不好看,狗血爱情能不能戳中年轻人的g点。

什么武侠精神,江湖情怀,统统不用。金庸剧不过是个壳罢了,男女主的恋爱、cp,才是重点。

最有趣的是,前段时间,于正在外网怼韩国网友,说韩服就是沿用的明朝,收获好评。

话当然没错,怼韩国网友我也支持。问题是大量输出清宫戏,给人以中国传统服饰就是满族服饰的,不正是于老师本人吗…

暂时先不说于正。这种万剧皆可青春偶像化的风潮,已经愈演愈烈。比如最近打着亮剑3旗号的《雷霆战将》,我不信真的是编剧脑子有问题,一开始就搞了抹发胶、喝咖啡、抽雪茄的抗日战士。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奇葩剧情,总喜欢吐槽编剧。这里我要说一下,编剧有锅,但不能所有的锅都让编剧背。除了像于老师这种手握大权的编剧以外,大部分编剧的地位就是个乙方。

乙方是干嘛的?乙方的主要工作不是讨好观众,是讨好甲方爸爸。像这种雷剧,八成是在策划环节,就已经定了性。

资本方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就爱看青春偶像剧,男女之间就要干净帅气。不管你是在清朝,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你就必须谈恋爱。打仗哪有组cp重要?

连抗日战争的伟大性,都能被娱乐手段解构,用来挣钱。金庸剧的堕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的场景,在一个剧场里看演出,前排的人因为想看得更清楚,站起来了,后排的人视野被遮挡,也只能站起来,久而久之,所有人都站起来了。

这是博弈论中的「军备竞赛」模型,跟如今的影视环境很像。

因为有一部分人通过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大获成功,其他公司一看,也马上去走这个路子,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后,至少不能让自己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

也就是说,某几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的变形,然后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整个产业大规模娱乐化,汇聚的利益越来越多,行业越炒越热,一线演员随便演演戏就能拿个几千万。

张一山版的《鹿鼎记》,就是这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你说真是张一山的演技存在问题吗?诚然他在剧中的表演过于浮夸,但单论演技,他绝对算不上差。

问题不是「为什么张一山这次演不好」,而是「是什么造成了张一山这么演」。

看过这版《鹿鼎记》的同学,应该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这部剧压根就不像一部电视剧,更像是小品集合。

整部剧想体现的既不是《鹿鼎记》的内核,也不是角色、人物的悲欢,而是段子,一个个割裂的、企图把观众逗笑的段子。

这不仅是演技问题,背后是整个制作方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问题。或许在制作方看来,《鹿鼎记》这部作品的看点就是搞笑+七个美女老婆,至于时代背景、原著本身,并不重要。

如果你用心看一下这部剧就会发现,导演基本离不开背景音乐,每个场景都要用BGM来刻意制造笑点。问题是这些BGM相当部分还是管弦乐,放在这大清的背景下,不出戏才怪了。

金庸剧天然拥有优秀的故事基础和关注度,只要稍微尊重点原作,就不难拍出好的作品。即使在2010年后,金庸剧各种拉胯,也出现了李一桐杨旭文版,评价较高的《射雕英雄传》。

要知道自张纪中版的金庸系列之后,评价能上6分及格线的金庸剧,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观众不是傻子,不要轻易给观众喂屎。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我认为《鹿鼎记》、《雷霆战将》的出现也是好事。

这类过度青春偶像化、娱乐化的烂剧,也让观众的愤怒得以爆发。两部作品均不过3分的成绩,也算是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有让这些投资方在口碑、收视上都跌倒,亏到心疼,才能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想看的是好的作品,而不是套着各类剧的皮的,青春偶像剧。

还是国际巨星六小龄童老师说得好: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娱乐再无穷,本质都雷同。

参考资料: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动》 托马斯·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