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变化实现稳定。

神译局是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面对外界的变化和影响,我们的身体是会努力保持一种内稳态,还是会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呢?关于内稳态和应变稳态的争论一直存在,内稳态就是努力保持不变,但大多数生理系统是不断变化和适应变化的。人类的身体和大脑不是简单地努力保持一种稳定的内部平衡状态,而是根据经验来预测和做出准备性的调整。所以,大脑和身体应该优先考虑的是适应,而不是保持稳定。本文作者Markham Heid,原标题为” The Brain and Body Prioritize Adaptation, Not Balance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在古希腊,顶尖的医学专家们相信,人的大脑和身体的功能取决于体内四种“体液”(humors)的比例平衡。任何一种体液的过多或过少都被认为会导致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行为或情绪上的问题。

这种人类生理学的观点一直主导着医学理论,直到19世纪,医生们终于认识到“体液论”基本上是胡说的。但他们又无法完全摆脱这样的信念,即身体生病就是身体失衡了。

下一个出现的伟大想法是“体内平衡”或“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从19世纪末一直到现在,它已经成为“生理调节的主要解释框架”。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简而言之,内稳态认为人体有一定的“基线状态”或“设定值”,并努力维持在这个状态。恒常性是目标,而偏离这些设定值,或身体无法回到设定值的结果就是疾病和紊乱。就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一样,内稳态认为健康的身心在各个方面都是成比例的。

1型糖尿病经常被做为解释体内平衡原理的例子:胰岛素不足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异常,而通过注射引入胰岛素有助于恢复平衡。

但一些专家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不认为人体内部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保持某种预定的设定值或平衡状态。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行为神经学家杰伊·舒尔金博士(Jay Schulkin, PhD)说:“内稳态就是保持不变,但大多数生理系统是不断变化和适应变化的。”

舒尔金为人类健康和功能的新概念做出了贡献,这一概念被称为“应变稳态”(allostasis),意思是“通过变化实现稳定”。“应变稳态”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大脑不是简单地努力保持一种稳定的内部平衡状态,而是根据经验来预测和做出准备性的调整。

例如,人在吃饭前消化酶和能量输送激素的水平会上升,而这些变化的具体程度部分取决于这个人的饮食习惯、饮食计划和其他过去的行为。如果一个人通常吃的是不健康的、富含糖分的饮食,即使他某餐吃了健康的食物,这些餐前酶和激素的变化也会发生。

对于人体的某些状态,内稳态模型可能认为是紊乱或功能障碍,而应变稳态模型则认为是对外部事件或刺激的反应。舒尔金说:“应变稳态考虑了环境和社会背景,以及我们如何适应它们。”

他说,长期以来,内稳态理论一直主导着医学科学及其研究和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医学界对大脑和身体如何工作的观念,应变稳态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在涉及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时。

他说:“我们需要一种类似应变稳态的概念,来考虑我们如何设法调整,或不设法调整自己,以适应我们生活中的事物。”

应变稳态和心理健康

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大脑中化学物质“失衡”的结果。这种影响稳态的观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它是当代药物治疗的基础。这些药物旨在通过纠正这些不平衡(例如,通过增加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情绪、认知或行为。

但是,一些“应变稳态”的支持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精神疾病经常与某些神经递质水平的升高或降低有关,但他们说,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疾病是由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教授、《什么是健康?应变稳态和人类设计的进化》的作者彼得•斯特林博士(Peter Sterling, PhD)说:“这些药物是对回路进行盲目的调整,这些回路甚至都没有被识别出来,更不用说被理解了。”

斯特林说,虽然这种调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缓解一个人的症状,但它不能解决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调节大脑中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也会干扰人们情绪或认知的其他方面,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引发偏执、愤怒或其他负面影响。

斯特林和已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学家约瑟夫·耶尔(Joseph Eyer)一同创造了“应变稳态”(Allostasis)一词,并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发展和完善应变稳态的模型。他说,真正区别应变稳态和内稳态的重要思想是,大脑和身体会不断地试图通过调整一个人的生理和行为来预测和适应。“让身体运转的最有效方式是,让大脑提前知道需要什么,”他说。

应变稳态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生活充满压力的人会产生忧虑心理,并伴随相应的生理表现,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和胃肠道不适等,即使在没有威胁或压力来源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大脑并没有回到一个设定值(这是内稳态模型的观点),而是已经适应了。

在2014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JAMA Psychiatry)的一篇论文中,斯特林解释了这种对大脑和身体的应变稳态理解如何为心理健康治疗提供依据。如果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练习,有意识的冥想、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非药物项目等旨在鼓励建设性的想法、态度和行为的行为,可以以治疗的方式调动大脑的适应机制。

他说,通过改变大脑对生活的体验,人们可以重塑自己的神经回路,从而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担。

概念上的变革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应变稳态的观点。一些专家认为,这只是对已经纳入内稳态理论的概念进行了重组和重塑。另一些人则认为,所有内稳态和应变稳态之间的争论都是口水仗,对健康和医学没有太大作用。

但许多专家认为,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思考和讨论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许多医生认为,我们应对其中一些情况的术语和理论框架需要重新完善。

彼得·金德曼博士(Peter Kinderman,PhD)是利物浦大学的临床心理学教授,他说,当前精神健康术语把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痛苦的反应归为病态,但其实将某些精神健康状况称为一种经验可能更好,而不是障碍或疾病。

例如,在疫情期间,病毒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构成了非常真实和致命的威胁,也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对这件事情感到悲伤或焦虑并不是“大脑生物学上的功能障碍,”彼得·金德曼博士说。这种反应没有任何病态,他补充道,使用更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经历,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人们从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些健康概念上的辩论不会很快消失,它们对当代生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探讨了当代生活是如何导致代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历史高发病率的。

“内稳态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半的人口是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如此高比率的所谓的‘绝望的死亡’(deaths of despair),”斯特林说。“我认为我们对身体的要求过高,对这些机制的要求过高,而其实这些机制并没有真正被破坏,只是受到了干扰。”

他说,采用一种人类功能的应变稳态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些日益凸显的问题。

译者:Jane

推荐阅读: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 3 次“退休”

推荐阅读:近年流行的减肥策略“间歇性禁食”,有哪些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