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重视人和人的关系,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对待工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牛顿顿顿”(ID:creatviewer),作者:东半球第二正经の牛顿顿顿。

一听说B站上线了《半泽直树》系列,我是整宿都没睡着觉啊,睡在我梦里的那个男人,堺雅人,他终于又回来了!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职场歪嘴战神”,谁不爱呢 ?

《半泽直树》这部剧有多牛逼呢?

第一季直接拿下日本“平成年代”单集最高收视纪录,第二季热度依旧沸腾不止。

不说别的,单看B站开头这密密麻麻的弹幕,就知道大家的热情多澎湃了:

当“土下座”出现的那一刻,简直比潘驴邓小闲还容易让人脸红心跳:

爽得我和阿半,连夜里爱做的事都不做了,咬着被角,趴在床上,认认真真刷弹幕。

现实中大家都是起早贪黑,但在爽剧里完全可以天马行空,看着半泽直树在银行系统里曰天,曰地,曰神仙,捎带还能学一点金融知识,恶补一下职场的尔虞我诈。

这不就是知识区的“金融版歪嘴战神”吗?

为什么一部金融职场剧会如此火爆?

爽完之后,作为职场人,我们又能从其中收获什么价值?

为什么说“关系”是这部剧的“价值内核”?又如何去理解所谓的“职场关系”?

欢迎收看依旧性感的牛顿顿顿,接下来就是我们脱下半泽花的伪装,谈谈我的职场感悟的时刻。

1

整部剧,我忘不掉的是半泽父亲告诫他的那句话:

我的理解是:一定要重视“人”的价值。

我念书的时候,很反感“关系”这个词。

这不是职场糟粕,文化遗毒吗?

现代职场不应该是恪守契约精神,苦练本领,增强价值,刚正不阿,别搞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走后门扯关系那一套吗?

后来吃过很多亏之后,发现我对“关系”这个词的理解:

太浅了。

下面,请所有人,跟我一起重新理解“关系”这个词。

2

如果你真正的深入过一个行业,你会发现一个事实: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有效的经验,行业认知,常识,都是没有“成文”的。

书里查不到,网上只言片语,大部分都没有被记录下来。

那它们在哪里呢?

在“浸泡在这个行业里的人”身上。

真正有效的经验,都是以人为纽带,散落在行业里的人身上。

闷在家里闭门造车,有些问题,一辈子也造不出来,你必须跟行业里的人产生交集,浸泡到行业里,才能弄明白。

你看十本书,资料检索几个T,都不如真正地搞一次“田野调查”,和这个行业里的老油条们聊一聊。

越偏实践,偏行业,偏内幕,及时性的信息,你越难通过公开的资料查到。

现在很多人碰到问题就喜欢去看书查资料,有些情况好用,但是千万不要迷信书本。

要知道:

书上的东西永远都是落后于实际生产的。

3

书上的信息是怎么来的?

1、行业有人,他有能力,而且有动机去写这些;

2、作者主观地整理归纳,加工,理解,润色;

3、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最后,才是我们看到的“书”。

而且,书里的内容都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且不说存在屁股问题,有些书还会故意曲解,给你加工“失真”的信息。

所以,书本资料:

学习知识,研究理论,可能够;

研究行业,理解现实,差远了。

而且,有些行业,压根就不存在能“写书”的人,你又如何去了解呢?

就算有人能写,行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有多少人愿意不添油加醋,“真实”地写出来给你看?

有些行业,存在很多”有效“但是”灰色”的内容,又怎么可能拿到明面上,清楚地写下来给你看呢?

在职场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资源,往往都是“寄生”在“人”的身上。

那么,通往这些资源的渠道是什么?

“关系”。

我在这两个字上是吃过大亏的。

4

早期我做公司的时候,有些行业里的人,我其实是可以接触到的,可惜那时我太高冷了,就像Jay Chou那句“不习惯牵手”。

网上不是流行什么“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嘛,我就一直在等大佬的蝴蝶。

直到后来,因为某些契机再加入行业圈子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太多太多了。

有些弯路别人早就走过无数遍了,在他们眼里是常识,但是在我这里,仍旧需要从头再来。

人家把桥都修好了,我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真的是太蠢了。

回过头看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弯路。

所以,千万不要抗拒主动建立关系。

有些时候,不需要多大的佬,也不需要多麻烦,可能就是一句话,就能给你打开一扇门

多条关系,就多一条解决问题的通路。

半泽直树扳倒敌人的那些硬仗,哪一次不是凭借自己笼络的关系呢?

同学关系给他提供情报;

下属关系为他卧底作证,鼎力支持;

社会关系替他取证奔波;

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5

职场上有比较典型的两类人。

一类我把他们叫做“P型人”,也就是技术专家型,他们直接参与生产,“吃技术饭”,直接生产价值。

另一类,我把他们叫做“R型人”,也就是关系型,他们自己不直接生产任何价值,喜欢“撮合”。

这几年的互联网舆论是“P型人”主导的,大家觉得直接生产价值的人才最值得尊重。

“R型人”这几年在网上的名声很不好。

什么职场老油子啊,不生产任何价值,擅长投机倒把,食利阶 级,拉帮结派的关系户啊,等等等等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撮合”很多情况下是放大价值,让资源的连接和匹配更有效率,在实际生产中,他们贡献的价值绝不小于P。

他们正是极善于利用“关系”这个资源的一类人。

6

很多人也知道“关系”是个好东西,但是却又无从下手,尤其是我这样的“社恐”人格,对于和人发生关系,简直就是避之不及。

因此,也错失了很多机会。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反思主义者,我拉个屎,都能蹲马桶上反思出姿势的35个错误以及180个更通畅的修正意见。

这个问题,我反思的结果是,根源在于两种思维的差异:竞争思维和联结思维。

早几年,我碰到陌生人,第一反应就是:

他是谁?他比我好在哪儿?

他为什么比我好?

我怎么才能比他好?

我会首先把对方看成不安全的“竞争对手”,这样就很容易疏远 ,排斥,难以走近。

这是我很大的一个障碍。

我认识一个养猪场的老板,他告诉我,两伙猪并栏的时候,刚见面的仔猪很容易打架,尤其是那些竞争意识强的公猪。

竞争意识过强,归根结底还是“安全感”太弱了,不安全感会导致警惕心太重。

而“联结思维”是首先把对方看做盟友,试着发生关系,慢慢接触,如果出现危险信号,再把对方剔出朋友圈。

“联结思维”更容易破冰,更容易开拓关系,也是这些年我努力在训练自己养成的一种意识。

有些时候,底层意识直接决定上层形态:想通一点,改变很多。

这些,既是我看《半泽直树》这部剧的思考,同样也是我这几年无数反思中的几点收获,几句大实话。

滚滚浪潮,人畜不易,作为在职场夹缝中生存的年轻人,可能都需要一个半泽直树式的英雄,“以牙还牙,加倍奉还”代替自己去完成心理上的“复仇”。

但,只有“复仇”是不够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不要忘记这部剧背后的人,试图通过半泽直树的父亲,反反复复告诫我们的:

一定要重视人和人的关系;

不能像机器人一样对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