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蓄率的持续下降,预示着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储蓄率又下降了。2019年,我国总储蓄率下降至44.6%,连续9年处于下行区间,较2010年的峰值51.8%,下降了7.2个百分点。

图1:我国国内总储蓄率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整理

居民储蓄率仍在高位

尽管近10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在下行区间。但横向对比,我国储蓄率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根据IMF的统计,2017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47%,远高于世界均值26.4%。对比全球最低储蓄率英国的13%,我国储蓄率相当于英国3.6倍。

图2:全球国民总储蓄率对比

数据来源:IMF,整理

在国民总储蓄率中,我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占总储蓄率的比例都接近50%,是影响总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图3:全球居民储蓄率对比

数据来源:OECD,整理

根据OECD数据,2016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36.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最低的英国只有1.62%,我国居民储蓄率是英国的23倍。

中国人真的爱存钱?

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在全球较高水平,真的代表我国居民爱存钱吗?根据我国的统计口径,扣掉租金后的房产要计入居民储蓄之中。这主要是因为房子属于耐用品,不可能当年一次性消耗完,所以这部分资产被计入储蓄。

地产投资一直是我国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2019年地产在我国家庭资产中的占比仍然高达59%。因此,将地产计入居民储蓄,无形中就增加了我国居民储蓄率水平。

图4: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整理

鉴于此,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企,并不能代表我国居民的主观储蓄意愿强,更不代表我国居民相对其他国家更有钱。

储蓄率为啥下降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下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

1. 人口结构的变化

储蓄率与人口结构都有着密切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可支配收入则是测量储蓄率的重要因子。

当劳动力人口(15-64岁)占比较高,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着较快的增速,收入对于支出的覆盖率更高,就会产生更多的剩余收入,从而提升储蓄水平的增加。反之,储蓄率就会出现下降。

图5:劳动力人口变动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整理

2010年开始,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劳动力人口占比持续回落,人口老龄化凸显。而对比我国储蓄率的变化,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居民储蓄率进入了长达9年的下行周期。

因此,从长期因素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居民储蓄率下降的最根本因素。

2. 房产投资占比下降

2018年地产投资在我国家庭资产中的占比是71%,2019年这一比例降至了59%,说明在监管趋严、消费观念转变和房价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地产投资在我国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出现下降。

如前所述,地产投资会计入我国居民储蓄率,因此,地产投资占比的下降,也加速了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回落。

展望未来,2014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的下降,我国地产大周期实际上已经逐步见顶,尽管棚改政策人为的延长了本轮地产大周期的时间,但我国地产长期下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同时,在“房住不炒”定位的推进下,政策层面给与了地产小周期更多的压力,使得地产进入大小周期共振的下行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预计房产在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降低,从而会对储蓄率持续施压。

3.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80后、90后人群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军,我国消费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超前消费被普通家庭广为接受。

80末、90后这一群人出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充分享受了经济增长的红利,物质财富相对富足,对于存钱的意愿明显降低。

再加上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信用卡的便利化以及各种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消费者的借钱渠道,加速了超前消费的发展。

据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银行信用卡待偿余额为6.85万亿,同比增长23.2%,而2008年这一规模仅为1582亿元,相当于10年间我国信用卡消费贷增长了42.3倍。

从表外数据来看,消费贷的增长更为迅速。根据蚂蚁金服的招股说明书,截至 2020 年 6 月,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万亿元,而2017年同期,这一规模则仅为2651亿,3年的时间,以花呗和借呗为代表的的我国表外消费贷规模增长了近6倍。

无论是表内还是表外消费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均表明我国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超前消费成为了年轻人的主流消费方式。而这种观念的转变,预示着未来储蓄率面临进一步降低的可能。

 储蓄率下降意味着什么

1.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

从宏观层面来看,储蓄率的下降,意味着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未来经济动能转换、经济增速换挡将会是长期宏观大趋势。

在不考虑国际收支的情况下,一国储蓄水平决定了未来投资的增长率。当一国储蓄率出现下降时,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会明显下滑。

以日本为例,1990年后,日本国民储蓄率持续下滑,同期日本投资增速从10%一度下滑至-8%,随后一直在0%附近徘徊。而投资增速的下降,也使得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减少,受其影响,日本经济增速中枢在90年代也出现了明显下移。

图6:日本储蓄率与投资的变化

日本储蓄率变化

回到我国,实际上,在2010年我国储蓄率拐点出现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11年开始,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持续增高。相比于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间接和缓慢,这也使得2011年后,我国经济增速逐步从高增长水平转换到了当前的中低速增长。

图7: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整理

2.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

从微观层面来看,储蓄率的下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

如前所述,储蓄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地产投资在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中的降低。无论这种降低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种改变都预示着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的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地产投资在我国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比过大,地产占用了居民较多的可配置资金,致使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仅为20%,对比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而根据现代资产配置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跨期优化,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而且也是使财富长期稳健增长的基础。

未来随着地产投资占比的下降,部分可配置资金将会逐渐流向金融资产,从而使得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更为合理,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