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如何领跑市场成为造富神话

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的造车新势力一直是话题之王,特斯拉、理想、未来、小鹏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拼续航、拼智能、拼高端,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对应的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不断上演“惊艳”行情。

从上图可以看出:造车新势力涨幅动辄翻倍以上,相比之下传统汽车基本没有涨幅甚至有出现下跌,“新旧”势力形成强烈对比!

去年,蔚来汽车CEO李斌被誉为“2019年最惨的人”。再观眼下,股价一年翻9倍,市值超越通用、法拉利。早一点买蔚来的股票,或许早也挣够了买车钱;

小鹏、理想车上市均3个月的时间,市值已翻倍,甚至超越一汽,向吉利看齐;

小鹏汽车于昨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超预期营收19.9亿元,盘前大涨9% ,预计第四季度营收约为22亿元人民币。

电动车龙头特斯拉市值更是从不到800亿美元飙涨4倍到近4000亿美元,超过全球汽车销量最大的丰田,并且一下子把所有全球传统汽车品牌远远甩得不见踪影…

仅以上几家造车新势力,在今年来的市值就累计增加了超过5千亿美金,等于其他主流传统车企加起来的总市值的大半还多…

一、新能源汽车为何能领跑市场成为造富神话?

政策利好大涨,产业或将迎来拐点

11月2日晚,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汽车强国”的15年蓝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透露出三个宏大愿景:

• 1)力争2035年,纯电动车成为主流;
• 2)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
• 3)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用电耗降至12度。

充分表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决心,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产业链标的形成了长期利好。

政策暖风迎面吹,新能源车板块暴涨相迎:理想汽车一度大涨15%,收盘涨13.44%;蔚来一度大涨超14%,收盘涨近9%,小鹏汽车涨7%,新能源产业链更是“涨声一片”。

销量节节攀升,数据颇为亮眼

2020年已进入四季度,各大车企开足马力冲刺。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均已公布10月份交付数据,可谓是气势如虹:

• 蔚来10月交付5055台,同比增长100.1%,月度交付数据创下新高,且首次突破5000辆。年迄今交付31,430台汽车,同比增长111.4%;

• 理想10月交付3692辆理想ONE,环比增长5.3%,而去年同期仅交付28辆,连续三个月刷新单月交付量纪录,今年累计交付达到21852辆;

• 小鹏10月交付3040台,同比增长高达199.5%,年迄今交付17,117台,连续两个月达到3000台以上。

除交付量继续保持强劲外,各家车企均有不同亮点。蔚来新车型EC6交付883台,较9月的16台快速爬坡;理想10月新增订单创历史新高,成为第一个破万的新能源品牌;小鹏则是P7连续两月突破3000+。

可以说,新能源板块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多方利好因素,此番逆势上涨亦是大势所趋。

二、现在上车还来得及么?

新能源正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刻,而其高预期高涨幅高估值的势头又让人踌躇,新能源的这趟快车,我们还有机会可上么?

“肉眼可见”的增量空间

根据《新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体销量比例达到25%,对应的年销量超过750万辆,2030年销量将突破1500万辆;

从销量上看,2030年的预测销量较2020年有超过10倍的增长空间,而目前的渗透率仅5.38%,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间,很明显,这个行业仍然是极具前景的蓝海市场,而且预期较为确定。

“内外”并行,大势所趋

内有政策暖风、外有一直以来清洁能源计划的鼓吹者——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他曾在竞选演讲中说到:(上任后)停止对化石能源提供补贴,提供40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发展。到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

看看机构大佬们的策略

摩根大通:重申小鹏汽车“买入”评级,将目标价上调至43美元

分析师Nick Lai认为该公司将是中国未来几年智能电动汽车趋势化的主要受益者,并预计其渗透率将从2019年的不到5%增长到2025年的13%或以上,达到三倍。

花旗:授予理想汽车“中性”评级,目标价27美元

分析师Jeff Chung予以理想汽车“中性”评级,目标价为27美元。该分析师认为,虽然该股股价已反映了其大部分的利好因素。但是,理想汽车将是增程电动车(EREV)需求增长的主要受益者。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低谷已过,建议把握全球电动化供应链优质标的机会

中信证券指出,疫情后期行业稳步复苏,新能源汽车产需端持续恢复,需求将逐步释放,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当前时点继续建议把握全球电动化供应链(尤其是特斯拉供应链)优质标的机会。

就宏观趋势而言,新能源车计划无疑是一个时代性的改革,由此催生的市场是数以十万亿级别的规模,鉴于政策面和业绩面的正向支撑较强,后市或仍可继续关注,但更多是从逢低布局为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本文来源于新浪集团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华盛通APP资讯专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