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在没有新鲜感的题材里制造笑点和看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 西瓜。经授权转载。

王俊凯:小时候很喜欢看《家有儿女》,至少看了100遍。

杨紫反击:我是听你的《宠爱》长大的。

“梳头姐弟”日常互怼,是本周更新的最大看点,估计能收获一波年轻观众。至于,餐厅不餐厅的,另说。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中餐厅》与《姜食堂》在播出与收尾中交汇,于是就有了两档节目前后排位出现在热搜上的场面。这样情形就好比明星同一场合撞衫,反正,谁差谁尴尬。

《中餐厅》在本土化之后经历了第一季负责厨师岗位的张亮累垮,第二季分工合作大家轮流上阵以及目前第三季的专业厨师。

但无论卖点是经营还是文化,论固定场景下的叙事功底,《中餐厅》确实差上一(好几)筹,无论是对比搞笑到喷饭路线的《姜食堂》还是温情脉脉治愈系的《尹食堂》(都出自罗英石之手)。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至今,在《姜食堂》第一季中,姜虎东砸了一晚上猪排的场景仍旧时常被粉丝提起,魔幻可的“咚、咚、咚、咚”声也依然余音绕耳,安宰贤累到瘫坐在地上的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到了《中餐厅》这里,却只剩下了“秦海璐”的情商?

这个夏天身处如此话题巅峰的杨紫,都带不动《中餐厅》第三季。不过也至少证明了一点:换人是解决不了收视乏力、口碑不足的问题的。

01.国产营业综艺,要学会接地气

开中餐厅的日子:老年组日常不“和”的battle,少年组日常逗哏的搞怪。恬怡自在,万事不关心,让人瞬间想起王维的诗。

开姜食堂的日子:起早贪黑,做饭、洗涮、送客、关门并开始新一轮准备食材。

忙着制造矛盾的《中餐厅》时刻透露着明星的优越感:没钱,不是问题,刷脸以物换物呗;但到了《姜食堂》,满屏弹幕都写着“劝退创业者”。

明明是同一题材、同一类型的综艺,用户体验却为何如此天差地别?难道跟定位有关?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百度词条上,《中餐厅》的定位是经营体验节目,很显然,走过三季“经营”是看不太出来了。但若定位为“文化节目”,却又似乎少了点关键内容。目前两期都透着一股《向往的生活之中餐厅》的气息。

《中餐厅》经历了第二季的滑铁卢之后,在第三季有了新的规则:启动资金为零。

回想一下这档节目的初衷(口号):推广中国美食文化。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得给自己扣一定大帽子——宏大的主题,是国产娱乐节目的定律,动不动就文化、人类,这没啥问题。但要实现,可不是光喊喊口号就行的,既然是美食文化,自然美食和文化并行。

然而,“零启动资金”的新规则,让这档以推广中国美食文化为目的的节目尴尬十足,光明星刷脸以物换物就拍了大半集。别说文化了,连基本的美食恐怕都很难保证。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当然,从综艺制作的角度上来讲,无论嘉宾行不行,最后观众看到的都会新鲜出炉的美食。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回头想想“推广美食和文化”,根本站不住脚。主题太大,“剧本”却停留在撕逼不和,说到底和国产悬浮剧有同样的毛病,不食人间烟火。

现实里明星开餐厅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这说明了什么?明星这个概念在引入实体时未必完全有效,反正刷脸肯定是不行的,你日薪百万的体验,是我赖以生存的人间烟火。

当然,以明星为卖点的开餐厅节目,观众也不指望他们能真的开一个餐厅。但对比同样用开开餐厅来开展主题的《忘不了餐厅》,细节决定了成败,而不是刻意制造和放大的矛盾。其实,本期中黄晓明的煎饼果子就是个不错的亮点。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而罗英石的节目,内容则以“真实”闻名,贴近现实生活。

为了做到比脸还大的猪排,所有人连夜给每块猪排安排上长达20分钟的马杀鸡敲打。敲着敲着,大家比赛的欲望开始了“你的猪排才40多厘米,我的有50多厘米”,戏剧性就这么来了。

《姜食堂》将经营作为一个长线的事件,第一季展示了成员们熟悉经营餐厅的开始和过程,经过铺垫之后,《姜食堂》第二季直奔经营的主题。因此在行政性事务的流程上明显熟练,成员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严格上来说,《中餐厅》之于《姜食堂》,无论理念还是经营模式都已经不一样了。

只是到底是要充分展现经营还是重在文化传播,《中餐厅》得理一理思路了。毕竟看做菜《向往的生活》远比《中餐厅》要有趣的多,看经营《姜食堂》《尹食堂》都名列前茅。

02.“明星中心制”决定了真人秀注定只能是秀?

罗英石,南韩国宝级的制作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人秀是运用“变数”制作而成的节目。

放到国产综艺上来,“变数”就成了那些剧本十足的矛盾,不搞点battle场面出来仿佛就做不出来收视率。

目前播出两期的《中餐厅》,差评火力几乎都集中在那些所谓的戏剧性场面,无论是厨师的讲究、还是秦海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节目方对观众的喜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上一季,《中餐厅》被批评说没有厨师,所以这一季《中餐厅》请了一位国宴大厨,节目组也不是没有试图挽救颓势。

大家着急忙慌的吐槽这个讲究的厨师,但事实上,从第二期进入厨房,开始忙做菜,他就摆脱了他那些“非要啥”不可的讲究。厨师作为餐厅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肯定是所有人之中最累的,想想看第一季中张亮的疲劳不堪。

隔壁《姜食堂》也一样,安宰贤累到坐在地上起不来,姜虎东忙到无心说笑,李寿根杂事清单里有百来件待办事项。

同样有专业的厨师,不同的是,明星厨师白钟元,他一出现就是整个餐厅指点江山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专业的。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但到了《中餐厅》,即使厨师前面挂着国宴的title,也不敢轻易指挥黄晓明和秦海璐吧。更何况,以明星为卖点,明星艺人当然也就是镜头的重点。

这是由制作人中心制和明星中心制的根本性差异决定的。在罗英石的节目中,他是主导者,无论是国民mc还是当红小鲜肉,都得乖乖服从安排。因此最终呈现的不同,似乎也无可厚非。

03.《中餐厅》与《姜食堂》真正的差距,在于对“第二季”的理解。

《中餐厅》的模式来看,没有一个线性感,似乎第二季是一个新的节目,除了名字上有个二之外。内容处理上,基本是按照首次开餐厅来梳理的,矛盾点与戏剧性依然停留在食材处理不过来、经费不足这类初级概念上。

这一点当然跟频繁更换嘉宾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大程度上是与节目本身的策划相关。

对比第一季可以使用大家没有任何经验的概念,通过展开学习来引发戏剧冲突。到了第二季,这样的新鲜感引发的天然戏剧性显然无法再发挥作用。观众对于你手足无措的笑点不再买单。

定位不明晰的《中餐厅》,能靠王俊凯和杨紫的互怼撑几期?

那问题就来了,要如何在没有新鲜感的题材里制造笑点和看点?

除了依赖故事情节本身,《中餐厅》选择了杨紫和王俊凯的搭档其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两个当红的年轻艺人,性格外放,有梗,只要能坐下来、聊起天,就有火花。只是,王俊凯只录制部分的节目,并不是全程参与,那么这种时候,能否做到靠客人来引入故事点?

《姜食堂》的做法是充分挖掘每一位嘉宾的特征,来叙述故事。《中餐厅》这一点上似乎还比较单薄。弹幕里评论“分明是照搬的综艺,可汉化版就是像给了答案照着抄都抄不对的考生一样。”

事实上,无论是下饭综艺、经营综艺还是其他五花八门的类型,其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人”本身。而要发挥这个“人”的作用,不是单纯靠换上新嘉宾就能解决的,说到底这是叙事能力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