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经济推入危机之中。为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零利率+无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国会通过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政策,极力避免经济与金融市场陷入无序与混乱之中。大规模刺激为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美国股市、债市、楼市均创下历史新高。

但同时,美联储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受股市上涨等因素推动,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家庭财富净值环比增长近7%,达119万亿美元,这些收益主要流向最富裕家庭,而另外还有许多民众则收入缩水甚至失业。截至3月底,最富有的10%美国人拥有该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财富,前1%的富人拥有全美国31%的财富。

民粹主义、种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的呼声持续高涨。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大规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议活动和种族冲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余座城市,社会的撕裂和对立到了危险的边缘,致使当选总统拜登将推动美国种族平等列入核心经济议题,以弥补不同种族之间的财富差距。

2020年,新冠疫情不仅加剧了美国不同阶层的财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还暴露出美国社会中深层次的种族不平等。GDP总量位列全球首位,美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美国再次来到一个十字路口。

2020年除了疫情大暴发,多起事件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转向。

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大规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议活动和种族冲突,一度蔓延至50州的200余座城市,社会的撕裂和对立到了危险的边缘。

进步派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特朗普在临近2020年大选时提名了第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巴雷特。由此,最高法院的9席中的6席都被保守派占据,无疑表明了美国“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也已完全趋向保守。

多位美国政经界人士向新闻表示,他们愈发担忧美国社会出现的极化倾向。

过去4年政治极化愈发极端

经过几十年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变迁,美国从经济上已分成两部分:以金融、服务业和高科技见长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各州,即“自由主义美国”,中西部等老工业基地以及南部构成了“保守主义美国”。而这两部分在政治上的态度明显不同。

与此同时,在美国政治妥协的形势不断恶化。而这段时间,也是保守主义逐渐在美国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不光是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之间,就连各政党内部的激进派和温和派之间也出现了妥协崩溃的情况。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斯特林教授罗伯特·席勒接受新闻专访时表示,美国资本市场高涨带来了很多乐观情绪,他很看好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但在美国政治极化与不信任愈演愈烈,美国民众间愈发无法达成共识。这是美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信任是商业活动往来的前提。而民主党致力于构建的是一个“共享的社会”,有利于提供一个更好的商业氛围。

席勒向新闻表示,尽管美国社会的极化趋势已经很多年了,但在过去的4年里明显变得更为极端,对此他感到非常担忧。

探讨美国社会保守转向一书《右派国家》的作者之一、英国《经济学人》专栏作家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表示,共和党中南方一翼的过度支配地位,及其在种族、宗教问题上的极端倾向,“缺乏宽容的前景”可能将共和党推向极端主义的悬崖。与此同时,支持民主党的选民也分裂为有大学学历的(尤其是年轻的受教育选民)与蓝领工人。前者是身份政治的拥护者,而后者则对此嗤之以鼻。

不过伍尔德里奇也提醒称,在最重要的职位——财政部长和国务卿的任命上,两个人选都为传统的民主党人,均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任职,也都为白人。

有意思的是,从“woke”一词的英文词义变迁也成为美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牛津英文词典》每年更新四次,在2017年对“woke”词义进行了扩展:除了是“wake”(醒来)的动词过去式,woke还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对社会不公、尤其种族歧视的警觉”。

新词义来源于近年流行的美国黑人俚语。2013年,美国黑人社会发起“黑人有所谓”运动,表达对黑人遭遇种族歧视和暴力的抗议,形容词性的“woke”使用渐趋普遍。

牛津英文词典官网称,过去人们把woke当形容词用时,词义仅限于与“睡着”相对应的“清醒”。从20世纪中期开始,“woke”词义逐渐扩展至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觉醒”。

由此还诞生了“觉醒者投票”(WokeVote)这样号召与鼓励美国社会中的有色人种投票的社会组织。

伍尔德里奇向新闻表示,Woke Voters显著增长,拜登自己虽然出生于特拉华州的蓝领家庭,但他也必须兑现对这部分“觉醒”群体的承诺,他承诺要回应那些“觉醒选民”(Woke voters)持续上涨的呼声,于是在他的班底中很重要的位置上都任用代表这些群体的人选。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盘古智库顾问王缉思在近期的一次发言中分析指出,现在美国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所谓的“认同政治”(编者注:identity politics,又称身份政治),美国人会问“我们是谁?”,美国人会说他们是黑人、白人,或者会说他们是新移民、老移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所谓的认同政治或者叫身份政治。

王缉思表示,从全球角度看这个问题,认同政治正演变为现在全球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今天,美国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诉求。因此,在观察美国的国内政治时,这当中也包括了经济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身份政治演变为经济议题?

拜登声称要打造美国史上最多元的内阁。

除了副总统当选人贺锦丽是亚非裔之外,拜登还提名多名女性及少数族裔进入内阁。包括有望成为首位女性财政部长的耶伦、可能成为首位非裔国防部长的奥斯汀、可能成为首位移民及拉丁美裔出身国土安全部长的马约卡斯,以及或许成为首位华裔美国贸易代表的戴琦。

在经济团队的任命上更是集中了多位少数族裔的面孔。

拜登提名的首位非洲裔副财长阿德耶摩阿德耶摩出生于尼日利亚,后随家人移民至美国,在洛杉矶长大;首位有色女性经济委员会主席劳斯;首位南亚裔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坦登,坦登的父母均是印度移民。

如何看待身份政治对美国政治系统和经济团队的渗透?

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接受新闻专访时表示,如果把特朗普能上台任总统,当做是对奥巴马任总统时往黑人群体和少数族裔过多的偏袒,使得特朗普有机会得到那么多选票,导致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政治往保守的方向转了很多。而如果拜登一旦过于偏激,不仅不会缓和美国撕裂的局面,会更为加重两边的分裂。甚至可能会引发美国的内战,或是把美国内部的愤怒转变为对其他国家发动攻势。这是对美国社会的治理更大的挑战。

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关于美国政治和社会大分裂以及可能爆发某种形式的“内战”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现如今,在2020年大选中落败的特朗普一直拒绝承认败选,还屡屡声称大选中存在大规模舞弊行为,他的支持者也多次举行示威游行,其中不乏“民兵”组织。这些人多次与特朗普的反对者发生暴力冲突。

2019年,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和公共服务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由于政治、种族和阶级分裂愈发恶化,美国在通向内战边缘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三分之二。

伍尔德里奇也表示,民主党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力量的严重分裂。身份政治导致白人工薪阶层转投共和党或是成为摇摆选民,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中产阶级选民也有可能流失。民主党如果完全支持“觉醒选民”的纲领,他们不会赢得大选;但若是在党内置之于不顾,就有孕育又一场内战的风险。这是拜登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平权法案在美国争议半世纪

平权法案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为其提供了社会土壤,也让与其相关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相继签署3项总统行政令,禁止在就业、教育、工程承包和医疗领域针对肤色、宗教、性别和种族因素采取歧视措施,由此形成少数族裔享有优惠政策的平权法案。在高校招生中,少数族裔享有加分待遇或特定比例。

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取消了奥巴马时代对学校执行平权法案的有关指引后,立即引发强烈反应:反对派为之拍手称快;而民权人士、大学及前奥巴马政府官员则称之为大倒退。大学方面更誓言坚持招生时将种族作为考虑因素的政策。

奥巴马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奥斯坦·古尔斯比接受新闻采访时坦率地表示,拜登要想妥善解决不平等的矛盾,大多数行为都需要通过立法才能做到,所以还必须要看参议院的选举情况。但至少未来4年反歧视法和平权法案有望重新得到白宫的重视,当选总统拜登也不会像特朗普那样点燃种族仇恨之火。

与总统之争同期进行的国会控制权争夺战中,民主党虽然获得了众议院多数席位,但与共和党席位差距有所缩小,共和党仍很可能会如预期控制参议院,后续拜登政策落地仍将面临重重阻碍。

无论如何,未来美国将走向何方,也许不应该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次总统大选上。展望未来,大选结束并不意味着“特朗普主义”的消失,在两极化和撕裂的现实下,拜登时代“寻求团结”、“重塑美国的灵魂”将注定是一段艰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