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作者:胡赛雄,本文编自胡赛雄新著《华为增长法》(中信出版社出版),头图来自:《华尔街之狼》剧照

1998 年,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的讲话中说道:“有管理进步的愿望,而没有良好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必定效率低下,难免死亡。”

这句话放在现在的华为依然适用。虽然现在的华为已经比1998年不知强大了多少倍,但伴随着企业同时增大的,还有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阻力。如何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中寻找到最佳的经营之道,既是华为一直在探索的,也是其他很多企业一直在探索的。

一、除恶务尽本身就是恶

在一个企业当中,企业管理始终是为经营或者目标服务的。经营能力是指要选择正确的事情来做,而管理能力则是指把事情做正确。但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往往本末倒置,时刻揪住一些管理问题不放,结果忽略了经营问题,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这也提醒我们,管理的水平是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的。过分关注细节问题,反而解决不了关键问题,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绝对不是个好现象。只有具备了清晰的管理观,才能具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

1. 治中求乱,顺应变化

治中求乱,就是打破平衡继续扩张的问题。华为大举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正处在一个非常不确定性的业务环境中,怎么管理就摆在了桌面上。拿乘坐出租车来举例,在海外打车,很多时候连票据都没有,只有司机随手给你写的一份收据;又比如欧洲的中餐馆,基本都是手写发票或者没有票据。华为在有的国家拓展业务,初期甚至不得不一边设立子公司和开通美元账户,一边采用临时借支备用金的方式开展业务运营。类似问题数不胜数。

可以说,当时的华为在海外业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基本为零,一切都是且行且摸索。即便想加强管理,大家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担心万一管理过度,对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产生副作用。另外,海外业务刚起步,出现各种问题的样本数还不够多,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也未可知。而管理是有成本的,没有业务规模,管理成本和管理的有效性都是问题。这时候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到底是经营优先还是管理优先?

毫无疑问,公司首先要的是经营,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因此,在海外业务拓展初期,华为的管理总体上很宽松,有发票没发票,证明人和主管确认一下就可以了。当然不排除中间有人占小便宜,但公司必须相信绝大多数员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好的,为了挤掉那么一点点“作恶”的水分,架着管理的大炮,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华为在进军海外市场初期是治中求乱,顺应变化,远还没有达到乱中求治的时候。

2. 经营思维要大于管理思维

企业经营宛如滚滚长江,在奔腾入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泥沙俱下,有问题很正常。只要在正确的目标牵引下滚滚向前,过程中的问题都将不再成为问题。但我们也会看到,现实中一些管理者好像天生有“洁癖”,整天拿着显微镜找问题,舍本逐末。企业很多问题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无须解决却非要解决就是做无效功。

企业能消灭所有的问题吗?物理学告诉我们,孤立系统的熵值永远是增加的。也就是说,企业的问题永远解决不完,管理者千万不能有除恶务尽的思想,因为除恶务尽本身也会因无谓消耗了企业的能量而成为真正的恶。管理者一旦养成了盯着问题不放的习惯,就可能染上管理近视症,陶醉于局部最优而罔顾了全局。

比如有一家连锁经营企业,他的加盟商为抢占商机,擅自增开了一个加盟店。被发现后,这家连锁经营企业以加盟商事先未经审批为由,责令其关停并给出处罚。这显然是管理思维在作祟。加盟商有商业敏感是好事,企业应该给予鼓励,况且加盟商并没有造成其他负面影响,过分打击反而伤害了加盟商的积极性。此时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及时为加盟商提供辅导和支持。

事实上,企业经营的关键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把资源分配给机会而不是问题,不断为企业输入负熵,以抵消内部熵增。

因此,管理者的思维必须是用经营思维来决定管理思维,让经营思维起的作用大于管理思维,因为经营才是目的,管理只是手段,管理要为经营服务。一旦经营和管理本末倒置,那么就会越做越烦琐,越管越没有效益,这也是很多企业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者从此就不需要关注问题,而是说所有的问题必须能够促进经营,这才称得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让经营与管理保持平衡,企业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他的所思所想所行直接关乎企业的文化氛围,他的格局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上限。华为的成功就离不开任正非在初建华为时所制定的员工持股制度,后来他说:“我创建公司时制定的这个制度,就是通过利益分配团结员工,但那时我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有很多种形式的激励制度,我只是凭着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应该与员工一起分担责任、分享利益。创立之初,我跟我父亲商量这种做法,结果他大力支持。这其实是无意中插的花,没想到今天竟开得这么鲜艳,成就了华为的大事业。”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资产的竞争,人不是靠“管”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而应靠“经营”,就像马云说的那样:“多花时间在人身上,才是最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