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很多公司只是弄一些又小又窄的格子间,然后把人塞进去”。

“格子间”之父Robert Propst在20世纪初设计发明行动办公室(格子间的雏形)30年后,已经开始为其滥用后悔不已。

直到去世,Robert都在为自己设计出的“盒子人生”向世界道歉。

“格子间”的前世今生

虽然格子间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鼓励员工自由行动,但不断挤压的空间、半密闭的工作环境,让办公室逐渐沦为企业降低成本、加强管理的工具。

一代又一代打工人,在1.2×1.2的狭小区域内度过人生2/3的时光,在处处是天花板和隔离墙的空间里机械地重复着敲击键盘,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但曾几何时,格子间也是办公环境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办公室的雏形最早现于中世纪的欧洲。那时,大量的神职人员每天传教布道,他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签到打卡,处理日常事务,于是带有办公功能的固定空间产生了。

到了17世纪末,办公室文化进一步扩大。为了远程管控大洋彼岸的东方帝国,在伦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由于英国和印度之间只能靠不间断地书信往来和信息传送,东印度公司也因此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官僚管理机构,既需要人力又需要物理空间,使用固定场地的集中办公模式开始形成。

然后工业革命到来。技术革新迫使人们从土地走进工厂,机器代替人工进一步解放双手,加上社会分工的细化,一部分人逐渐开始适应在密闭空间中做一颗生产线上的隐形螺丝钉。

打字,复印,分发资料,日复一日。

继而有了前文提到的为改善白领工作环境而发明的“行动办公室”(格子间);又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十足人性化的办公空间。

毕竟2/3的人生都在其中度过,大佬们都明白这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有力筹码。

亚马逊位于西雅图耗资40亿美金打造的新办公区The Spheres

The Spheres内部,真.丛林世界

但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最智能的生物,是不可能甘心被建筑物锁住的,哪怕它再花里胡哨。

社会在进步,格子间也曾是进步的产物。它的出现曾让我们从一种陈旧的体系切换到另一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最恰当的模式中。

但当社会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也难免后知后觉:我们又已经被束缚在旧模式中几百年了。

从SOHO到共享办公空间,再到远程办公,这些全新工作方式的流行,就是来打破这种束缚的。

选择怎样的办公室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那么格子间的反面——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比如远程办公,为什么没能成为主流?

因为我感觉格子间里总是格外漫长和煎熬,效率奇低,且找不到一定要坐在那里的理由。

比如说,本来2小时就能写完的材料,坐工位上写,至少得1天。一会儿同事找你唠嗑,一会儿领导召唤,一会儿盖章,一会儿签字,思路反复被打断,最后还是只能加班写,因为晚上安静。

那为什么就不能集中精力写完,然后每周拿出1~2个半天集中处理杂事啊?更别提烦死人的上下班早晚高峰了,每天浪费的这2~4个小时用来休息不香吗?所以我就想看看那些脱离了格子间的打工人到底过得怎么样?

结果人家嗨得飞起。

Automattic ,Gitlab,都是远程办公的始祖级玩家,他们真实的向世界展示了远程办公的可行性。

比如估值已达30亿美元的Automattic ,旗下拥有WordPress、Tumblr等著名产品,公司自建立以来吸纳了超1000名员工,但所有员工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远程办公也已经15年。

2017年6月,他们关闭了位于旧金山的唯一一间办公室,原因是“租了6,7年了,一直没人用。”

又比如,Gitlab,这个创立于2011年的公司,2018年时估值已经达到10亿美元。而他的350名员工遍布全球65个国家,早早开启了全员远程办公时代。

这些公司有一些共性。

比如从boss到员工都强烈赞同并支持远程办公;又比如公司组织架构扁平,信息高度公开透明化,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导;公司有独特的团建方式和员工福利,保障远程办公的推行。

比如Automattic每年会在全球选一个城市开Grand Meetup,保证公司的新人老人一年至少有一次网友(tuan)面基(jian)

如果你觉得在家工作会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去咖啡馆办公,公司愿意为你的咖啡买单;如果某个国家或区域的team想扎堆办公,公司每月也提供250美元的补助。

总之说多了都是泪,就是那些我向往的神仙free-style工作模式。

但我们也看到了,要不是去年的疫情把全球的公司都逼上了绝路,截至2019年末,主动革新加入到远程办公中的公司比例还是极其有限的。

为什么呢?

《经济学人》总结出3大原因,我觉得挺有道理:

第一, 试错成本高,Boss们也不知道大伙儿离了办公室到底行不行啊。这万一要是出了大问题,后果谁来承担?

第二, 就算你家公司想远程办公,可你的供应商和客户不想啊,这样冒进的改变很可能会给对方增加不便。这不是玩火吗?合作的小船说翻就翻。

第三, 巨大的固定资产成本投入。大家都要换在家办公,防泄密电脑得购置吧?内网得安装上吧?远程数据库得扩容吧?笔笔都是钱。

更不要说花重金置办的体面写字楼瞬间凉凉了。一句话总结:不是不想,是咱家没有那个条件。

然而2020年,不管你准没准备好,大家都被迫体验了一把远程办公。结果发现,嗯体验还挺好的??

不仅员工如此,老板们也挺满意!

没试过可以装作看不见,但尝到甜头了就无法再回避了,2020年5月, Facebook、Otis、Shopify、Square、Twitter、Upwork等9家科技公司宣布今后将永久实现远程办公了。

格子间会消失吗?

当然,远离格子间,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比如有的人觉得在家办公注意力不集中,引发家庭矛盾,电话沟通鸡同鸭讲;有boss认为人员分散不利于激发idea;而且现在真正有能力实现远程办公的大多是些科技公司等等。

我问过我一个从2020年初一直在家远程的程序员朋友,他虽然支持远程办公,但也说沟通障碍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慢慢克服的。因为对于新事物,不能一开始要求就那么高。

新事物总是为顺应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然后才在不断试错中完善。就像千禧年前的互联网,那时上网还得拨号,谁家要是上网就不能打电话,现在看来完全就是bug,但最终它还是发展起来了,便捷得不得了。

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人,刚开始也难免担心人离开土地就没活做没饭吃,后来也发现原来旧模式终结,总能找到合理的新模式替代。

现在的我们,难道能够忍受上下班通勤浪费4小时时间,不能琢磨下如何提高沟通技巧?不能开发个能在线涂涂画画加强沟通的沟通软件?

让人去将就习惯,才是开历史的倒车。

所以,我之所以相信远程办公在未来会普及,是因为它正是顺应人类需求的产物,并不是无中生有。

有了它,以后就不用再在背井离乡和获得核心城市工作机会之间犹豫不决,我们可以两个都要!

我们会因为更能掌控时间而从容。

不用再为了凑年假连续加班到内分泌失调,只为了一年一次的旅行——当时间灵活了,说走就走成了常态,就不会那么在意是不是能够每年有一场旅行了;不用再为无法拒绝同事的即时不当请求而困扰,因为你们压根见不着。

boss们也不用再为租用或购买写字楼投入高昂的成本,他们可以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研发中;他们更能招聘到“情投意合”的员工,毕竟地域不受限制,选择面就广,而且这种模式催生更激烈的优胜劣汰机制。

总之,能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开支,让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而且最重要的是,已经有一批先锋走在前面,向世界展示了他的可行性。

至于“HR如何进行人事管理确保你没在家摸鱼?”“大街上闲置的办公楼何去何从?”,请把这一切的答案交给时间吧。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社会总能根据新的趋势发展出一份自恰的内在循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迎接这个变革的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