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谓的‘缺电’,实际上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它完全是一个市场调度和市场合理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生产能力或者‘缺煤’的问题。”

11月16日,在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能源中国—加快构建新型低碳电力系统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应当理顺价格。官方通过行政性介入制止了市场上的“投机性暴涨”后,没多长时间电煤又恢复到储煤较高状态。今后要对包括储能电价、用能电价在内的电价系统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不是说电价要大幅度上升,而是电价结构要有合理变化。

对于调整电价结构,周大地认为电价系统的改革具有关键作用,但背后的核心在于电力低碳化、零碳化,要克服障碍解放生产力。他指出,中国已具备了低碳转型的巨大潜力,碳达峰需要电力零碳先行。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面临转型。但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巨大体量带来的惯性成为一大挑战。

周大地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在电力装机、发电总量、电力输送系统建设和规模,以及常规发电技术、电网运行技术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于世界前列。可面临巨大转型,要从这种大规模集中型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电力系统转化成零碳电力系统,过去的很多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阻力。

“好的方面,中国在核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技术和装机,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现在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特别是光伏、储能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说正引领新能源发展。同时,由于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系统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制造能力,中国具备了低碳转型的巨大潜力。”周大地认为,随着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系统装机成本大幅度下降,转换效率明显提高,已经有具备了市场竞争力。

他举例说,中国风光发电成本过去十年来大幅度下降,其中风电成本下降约30%到40%,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50%到80%,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作为重要的储能技术,锂离子等电池储能技术进步也非常快。锂电成本十年前每千瓦时7700多元,现在已下降至680元;储能度电成本5年内也有望从现在的0.66元下降至0.2元左右,这些都为低碳转型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碳达峰需要电力零碳先行。”周大地表示,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近2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0%。今后能源系统的碳中和,必须要建立以零碳电力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要力争在2040至2045年期间实现零碳化,所以下一步必须加快非化石能源电力发展速度。

周大地表示,能源系统的碳中和,必须要建立以零碳电力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说所有的能源供应从非化石能源发电起步,做到这一点,终端能源才可以高度电气化,从而实现终端用能零碳化。

有观点认为,还应该保留一部分化石能源通过燃烧或者其他的方式进入能源系统,对此,周大地认为,随着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化石能源无论是发电还是终端用能都比较昂贵。同时,对于完全以风电、光伏发电作为电力基础的观点,周大地表示,对中国来说,水电和核电仍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参与调控,在相当程度上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