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职场中有刻意培养过“厚脸皮”的习惯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李戈。经授权转载。

你是否也曾经历这样的场景:隔着屏幕亲密无间,一见面说话就语塞。

我们一边羡慕“自来熟”的人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一边久久站在原地,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

我们背着“职场透明人”这种称呼,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只习惯于拿着小小的手机,对着屏幕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用“君子卓尔不群”来安慰自己,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那个无数独处的夜晚,我们有多孤独。

时代变了,很多词汇的意义也在改变。

在这个时代,“厚脸皮”不再是一个贬义词。

01.在社交关系中学会“厚脸皮”,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往往学生气还很浓,这个时候,会本能地“鄙视”那些“厚脸皮”的人。

一家大型企业招了100多名应届生,其中不乏有很多985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但C同学只是一名普通院校的毕业生。

初到单位报到,人力资源部部长在大家面前问:“谁愿意在培训期间当咱们的班长,帮着协调期间的各类事务?”

话音刚落,C同学就踊跃举手,并上台接下了“新员工班长”的头衔,培训期间其他员工有什么问题,他都主动去跟人力还有涉及到的部门领导联系。

上班恐怖事件:上了几年班,越来越“不要脸”

在新员工当中,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往往都是敬而远之,觉得他太喜欢“露脸”。

但一件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发生在C同学入职的三年后,这位C同学打败了无数曾经背景好过他的人,被提升为科长了。

前不久,他还请同一届一起入职的同学吃饭,有人就开玩笑问他,“当时你没有感觉我们很多人挺不想跟你接触吗?你也够厉害,也不怕丢面子。”

听到这,C同学淡定地说:“嗨,现在大家的压力都很大,面子太贵了,要了我养不起啊。”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工作上发展顺利的人,很多都具有“厚脸皮”的特质。

所谓“厚脸皮”其实是一种主动的姿态,越清楚要什么,才越能找到实现的方法。

我们的生长环境虽然不能自己选择,但是后天的个人发展可以依靠自己建立的关系网去弥补。

毕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交网络的升级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02.为什么很多人会有社交恐惧症?

虽然明知道“厚脸皮社交”的诸多好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知易行难”。

有一些人是受到了童年的影响。

同学小严在一家合资公司,本来是想应聘后台的岗位,但无奈给分配到了销售岗,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到各地走访客户,拉项目推产品。

每次要出差之前,他总会说一句口头语:“我又要去卖自己了。”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平时是个性格安静的人,比较喜欢摆弄各种新鲜的电子产品,最怕的就是跟人打交道。

他曾经总是喜欢找各种原因不想去出差见客户,甚至明知是一个大单也燃不起占有的欲望。

他说,一想到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跟陌生的人接触好几天,也不知道要怎么去聊,内心就会有隐隐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心理,深究的话,也有其背后的原因。

他父母很严厉,做错了或者说错话了,就会被父母一顿呵斥,不仅严厉,控制欲也挺强,父母想做的事必须要完成好,完成不好也同样要被批评。

时间久了,他渐渐变得不爱表达,把情绪隐藏起来。

当这样的状态持续到走向社会需要和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心理。

上班恐怖事件:上了几年班,越来越“不要脸”

另一些人的烦恼是源于心思敏感,顾虑太多。

小玉最怕的事情就是在路上突然遇到同事,尤其是那种知道是同事但又在平时没打过交道的。

这时候走也不是,在一起又觉得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话,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躲开的话,人家已经看见自己了,就会觉得自己是故意的,这样更是尴尬。

而迎上去,倒是一个熟悉同事的机会,但又不免一顿尬聊,慢慢的把自己搞成了一个矛盾体,越是渴望社交越是恐惧社交。

殊不知,你纠结了半天,人家可能都没有认出你。

还有一种人,把“厚脸皮”社交等同于“低情商让人下不来台”。

但实际上,两者的哲学是截然不同的。

之前说过的那位“厚脸皮”的C同学就有过这样一次“低情商”的经历。

一次领导的方案研讨会,C同学提出了异议,表达了对领导方案的质疑,但是也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

在公司大会上公然对领导的方案提出质疑,这看起来是低情商让对方“下不来台”,但积极去运用资源来解决问题,把方案做的更好,恰恰是一个“厚脸皮”社交人的能力。

就像C同学说的一样:“我只要是出来混,面子我就放家里了,根本没带出来。”

具有厚脸皮社交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心理治愈能力,为人性格开朗,不过多在意偏见。

虽然被领导怼,被同事开玩笑,但也能放下面子,反而更主动地迎上去,把问题解决。

而“拍马屁”就有所不同,如果面对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也去逢迎,那就是一种没有原则的奉承,并不顾结果的行为。

职场是离不开自我营销的。世界就是一个大卖场,每个人都在愿或不愿地“卖”自己,至于自己的价码能提升多少,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交能力。

03.厚脸皮社交并不简单,要拿捏好尺寸

很多人好不容易迈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之后,到了自己该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却总是临门一脚,瘫软在地。

心理障碍的突破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章岩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社交圈:关系拓展术》,里面就提到了一些实用的社交技巧。

首先从意识上提升,要敢于厚着脸皮和不认识的人说话,很多人既然选择从事销售或者服务行业,又想赚到钱又放不下自尊心,除非公司是你开的。

其次,主动与别人联系,别人没有回音,你要继续与他们联系,有可能别人开始对你不熟悉,也觉得没有过多交流的必要。

但有时候机会就是靠这么频繁的努力而争取到的,可能十次联系有一次成功了,那也算是一种突破。

上班恐怖事件:上了几年班,越来越“不要脸”

当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厚着脸皮去求助于人,别人就一定要给你面子买你的东西,别人也没有这个义务,要做好别人说“不”的打算。

这个时候,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你要有这样一个“信念”:

当你加深加快了解与你交往的人之后,下次与他们的交往中就能很容易得到新的机会。

当然,万事还要讲个“度”,“厚脸皮”是必要的,但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一味“厚”下去。

因为当你触碰到他人的底线时,无论多么高的情商,都难逃“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的结局。

但我们也不要因噎废食,最重要的是敢于打响第一枪。

有厚脸皮社交属性的人都具有对社会的极强适应性,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厚脸皮”社交哲学不失为一种求发展的护身符,一种防摩擦的润滑剂。

你的怯懦与离群索居来自于你的自我保护倾向,但当你学会了“厚脸皮社交”之后,你会用一种更加舒展外向的方式保护自己。

那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做到了“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