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学过吗?你没用,我凭什么帮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37度2。

最近,一段郎朗的魔性钢琴教学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

视频中朗朗的教学方式十分鬼畜,一口浓烈的东北腔儿,亲切中带着严格,跟旁边的学生说弹琴得“你咣咣砸得我脑袋都得掉。”

这是第300次,被我看上的那个同事拒绝

网友们在视频下留言表示羡慕嫉妒恨,称赞郎朗教学有激情,用尽洪荒之力,为小胖子操碎了心。

这是第300次,被我看上的那个同事拒绝

后来郎朗出来澄清小胖哥并不是小提琴家吕思清的儿子,只是钢琴学校的一个学生李俊杰,更是被赞“接地气”!

对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出力又出情,是真爱没错了。

这是第300次,被我看上的那个同事拒绝

我想大家之所以对这个视频如此有好感,是因为现实生活里能遇到这样一位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耐心的好老师的概率太小了。

正如自古有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职场人总有个亘古不变的迷思:

每次牛人分享经验时总爱讲“很幸运刚进公司就遇到德艺双馨的前辈传帮带,一路走到现在的高位”。

可为什么轮到自己,既没有人带也找不到好师父?有时候向前辈套套近乎,还碰一鼻子灰。

这可能是因为你的打开方式不太对。

你想找的不是mentor,是心理咨询师

首先在心里想象一下,理想中的mentor什么样?

让你一对一贴身跟随学习?还是每周至少抽出1个小时跟你语重心长促膝长谈?

都不是。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Facebook首席执行官)曾在《向前一步》中谈到这个误区:幻想对方每周抽出1小时跟你聊天,那不叫导师,那是心理咨询师。

是的,真实情况是,“指导”并不只发生在定时沟通和互发长Email时。

TA也许只在一些会议后和你短暂地交谈过,在你做出重大决定或遇到障碍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仅此而已。

比起上学时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职场上所谓的“导师”更像是一个锚点,让你能瞄准目标全速前进,并成为你某一段职业生涯中的风向标。

“导师”这个词从来就不需要挂在嘴上说,拥有实质性的关系进展其实比拥有这个“名分”重要多了。

理清以上问题,我们再谈如何跟他们搭上线。

想让人帮你(尤其对方还是大牛的话)本就不是一件易事,难度系数不亚于在千万人中相亲成功。

最近读了印度程序员Ravi Mohan跟仰慕的大神mentor(职场导师)成功搭上线的经历,非常受用。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路不仅能帮职场人找到导师,运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让人更愿意帮助你、让老板更愿意给你有用的意见和反馈。

“你是我的mentor吗?“不是。

突然向生活中互不相识的大牛求指点,本就像在大街上找陌生人借钱,大部分人的反应会是:“你谁啊?”

假如你看着面善,人家真愿意借你。但最终能借到多少,也还是看你自己本事。

找人帮忙、求人指教,先明确一点:

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

这句话是伟大的甄嬛娘娘说的。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位厉害的大牛,工作繁忙,日程紧张。

一个与你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突然向你寻求指导,你愿意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务倾囊相授吗?

时间真的不允许大牛到处赠人玫瑰,更何况一手的余香也没啥用,所以大部分人通常会拒绝:我为什么要帮他?

打动mentor的关键步骤就在于,你要给对方这个疑问一个满意的答案。

Ravi曾在一个世界范围Top3的程序员个人主页上搞到了对方的email地址,给对方发邮件说:

我注意到您在个人主页上提到希望有人能协助你编写xx代码,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恰好业余时间我也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内容,我很愿意提供帮助(合作)。 

看起来有礼貌,也不是单方面索取,很有诚意对不对?

然而他只收到了冷冷2句回复:

很多人都给我发邮件说他们能帮我做这个代码,但迄今为止我1个代码都没见到过。无意冒犯,但你这话没什么说服力。

Ravi收到回复后1分钟内立即做出反应,发了自己编写的压缩代码包过去,附言:“这是我截至目前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其中大概有70%是你需要的。”

果不其然,大牛秒回,“看来你是认真的啊,哥们你亮了……!”

然后态度180度转变,给Ravi提了很多实用有效的建议,后被Ravi尊为人生导师。

你看,你得向mentor证明你是真的有态度、更有能力地在对待你的兴趣和专业,他就会觉得自己付出也有价值,愿意帮你。

处于指导地位的人都很擅长解决问题,给他们一个具体问题

我们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你是个艺术爱好者,热爱电影,有意将影视编导作为事业来发展,于是你给李安发了封邮件,说:

“尊敬的李安导演,我很喜欢您拍的《色戒》,一直想模仿您的手法拍一个类似短片,但我苦于不知如何着手,可以请您给我一些建议吗?”

相信我,这封邮件的内容,别说李安没功夫理你,就是那些特别能对艺术创业的不易感同身受的180线小导演看了也不知道如何回复:

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啊!

这是第300次,被我看上的那个同事拒绝

因为你没有提出具体的问题,而是将整个包袱抛给别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导师从出生到现在的人生经历,或是需要洋洋洒洒写几十万字,这叫人怎么回答。

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先把这件事做起来,在遇到具体困难的时候,记录下来,再把问题抛给mentor让他指点你。

Ravi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他曾写信给斯坦福大学一位著名教授:

您发布在期刊上的X结论,我可以用我现在做的项目对其做些填充,让它可以扩展到Y结论和Z结论,不知您有没兴趣给我一些帮助和支持呢?

教授回复:

不用了,那篇文章很旧了,而且某些方面确实不全面。

言下之意: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我不想费那个劲教你。

于是Ravi花了好几天时间,开始着手这个推导过程,写出了详细的算法和正式的正确性论证和代码推导过程。

不仅如此,还提出了自己在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需要获得支持的信息,发给教授。

这一来,他立即得到热情洋溢的回复:

之前一直高冷的教授发来一封长长的邮件,内附详细的修正意见和可探索的研究方向,使Ravi受益无穷。

你先做起来,先把能解决的部分自己摸索消化掉,再提出具体、指向明确的疑问,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的付出,也给TA们着手帮忙的切入点。

切忌不要问那些Google一下,知乎一下就能得到答案的蠢问题。

脱颖而出,你才会得到好导师

最后,让我们抛开人性的真善美,直面人类自私的本性。

没有人会在完全没有利益交换的情况下一直帮你,想建立长期且稳定的mentoring关系,靠的还是互利共赢。

好在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人类是非常渴望参与互惠行为的。

有研究显示,导师对徒弟的选择基本基于其外在表现和潜在能力,人会本能的投资给那些才华出众以及能因资助而真正受益的人。

而人脉的核心纽带也在于自身的被利用价值,你最好在向他人请求支援前,分析清楚自己顺便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而如果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方又能够收获些什么。

有这种思维,建立联结的过程会顺滑很多。

说白了,你不仅要让导师看到你的努力和实力,而且要让他觉得帮了你真的会产生价值,这样TA也有成就感啊。

有人要问,难道无私相助就不存在吗?

我始终认为,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人性的善,反而能够收获真正的善;将之视作理所当然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

况且循环良好的利益互换也只会增加关系的厚度,并不会磨损真情。

最后,说了那么多,想跟能力强的大神讨教的秘诀,总结起来就4个字:理解和自强。

桑德伯格有句话说的很好:“事实上不是找个好导师你就能变得优秀,而是脱颖而出,你才会得到一位好导师。

参考资料:

http://pindancing.blogspot.com/2010/12/answer-to-will-you-mentor-me-is.html

今日互动

在职场中,你遇到的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