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互联网,找到真爱的概率,都跟买彩票中奖似的,小奖概率大一点儿,中大奖甚至头奖的概率则是微乎其微。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品猎人”(ID:qqchanpin),作者 阿秋AQ,本文系产品猎人“Hunter”计划投稿作品。

这篇文章主要想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陌交产品的特点和矛盾,跟其他产品相比有什么特殊性?

约会、恋爱、一夜情……陌交产品贩卖的到底是什么?

国内陌生人社交的现状。

海外陌生人社交的现状。

造成这种国内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将来会如何?

陌生人社交产品分类及特点

首先,陌生人社交,可以存在于很多不同形态的产品当中,直播、游戏、兴趣社区全都有陌生人社交的属性,往宽了说,一篇文章就说不完了。所以本文重点讨论狭义的陌生人社交,即主打约会、交友、恋爱的纯陌生人社交产品。

这种产品国内外都有,国外发展得早一些,也相对成熟,国内晚一些,但是最近似有百花齐放的趋势。

产品形态上,除了Nearby、“左右滑”、智能匹配这三种常见的模式,最近也多了很多新的模式,但还是以这三大模式为主流。

产品功能上,主打文字、音频或视频的全都有,当然也有混血儿。从形态和功能我们就能够把市场上的产品分成很多类,不过为了方便本文的分析,我想从产品营造的氛围来划分一下,这对于理解不同产品的市场和策略可能会更有帮助。就先粗略地分为两类,我称之为:“酒吧”型和“咖啡厅”型。

“酒吧”型,就是主打快速匹配、约会见面,荷尔蒙氛围较重的的产品。比如,国内有陌陌、探探等文字图片类的,也有比邻、Tiki这种音频视频类的,还有一些同性交友的产品;国外有Tinder、Badoo、HUD等文字图片的(不过Badoo也作了直播),也有Monkey、LivU这种视频类的,同性交友类的更是不少。

“咖啡厅”型,就是主打深入聊天、认真交友,适合个性化表达的产品。比如,国内现在有Soul、恋爱圈、JOIN等;国外有Snapchat、Bumble、OkCupid、CMB等。这一类产品文字图片的比较多,匹配上多有根据性格、兴趣进行交友匹配的功能。

“酒吧”型产品,用户主要在意的是颜值和距离,营造的是充斥着荷尔蒙的约会氛围。

优点在于:

  • 上手简单,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时间成本较低

  • 用户资料简单,浏览、交互效率都相对较高

缺点在于:

  • 用户资料中细节不丰富,信息量小,展开聊天之前对他人了解很浅

  • 用户生态相对较差,回复率相对较低

  • 玩法比较单一

“咖啡厅”型产品,有些用户可能也会在意颜值和距离,这是人的天性,但是相对来说,这里会比“酒吧”更强调个人信息、匹配度和聊天的体验,整体会体现一种轻松的交友氛围。

优点在于:

  • 用户资料细节丰富,信息量大

  • 用户生态相对较好,回复率相对较高

  • 对女性用户友好

缺点在于:

  • 通常都需要完善许多信息,只有照片是不够的,上手稍慢

  • 针对单个对象花费的成本高,用户直观上可能会觉得效率较低

  • 可能会存在整体氛围更适合交友而恋爱约会气氛偏弱的问题

不管是“酒吧”还是“咖啡”,目前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都会面临的一个矛盾是:用户量的快速增长,会使得原有的用户生态开始变差。所谓的用户生态,就是指在这个产品中用户的行为喜好和整体质量:是否是正常用户,是否活跃,是否愿意主动跟人打招呼,是否愿意回复等等。一般来说用户量的快速增长是好事,但是对于社交产品,若用户量增长却引起用户生态的急剧变差,从长远来看是很糟糕的。

总得来说,陌生人社交产品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户即是产品本身。

女性用户尤为重要。对于线上约会产品,女性用户的注意力是池子里的共享资源,如果每个男性都“过度捕捞”,那么女性用户的注意力和耐心很快就会用尽,然后女性用户就会离开。如果大家能够达成一个共识:每个人都发送更少、质量更高的消息,那么所有用户都会从中受益,但是这种协议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

我们拼命优化产品形态和运营策略,可能最终对真正的产品——用户的影响微乎其微,有趣的人在什么产品中都会有趣,无聊的人在什么产品中都很无聊,作为产品人我们做了那么多,最终也只能在用户量上做点儿贡献,只能保证你看到更多的人,却无法让他们变得更好。

线上的“真爱”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手机对面即将跟你建立连接的那个陌生人,长得不好看,声音不好听,性格不有趣,也没有知识经验可以给你分享。请问,你仍然想跟他建立连接吗?大部分人应该都有一定要求,而绝非只要是个人就行。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社交软件不会只接收高质量的用户,当一个陌生人社交软件越做越大之后,软件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质量分布也会越来越相似(而且现实中还没有“假用户”)。

还有一部分人,要求更高,想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女),大概就是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那种。但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互联网,找到真爱的概率,都跟买彩票中奖似的,小奖概率大一点儿,中大奖甚至头奖的概率则是微乎其微。稍微理性分析就知道彩票的期望收益是负的,但很神奇,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可能就是那个幸运儿,然后还会安慰自己,反正就这么点儿钱,打水漂也无所谓,赚了我就飞黄腾达。

其实这不是天真,而是天生。人天生对概率的敏感性就非常低,特别是小概率范围。比如1%和0.0001%,直观上我们往往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到底有多大,但其实这两个概率之间差了一万倍,在合理样本量的情况下就是,前者几乎一定会发生,后者几乎一定不会发生。

每个点击下载陌交软件的人都像买了彩票,内心深处抱有一丝幻想,也许这里就有那个他呢?打开后,看到里面好像取之不尽的“候选人”,就更加觉得,这里有这~么多人,其中怎么着都得有一个perfect吧。这就是典型的0.0001%被当成了1%的情况。

利用用户的这种心理,陌生人社交软件一个非常典型的推广角度就是:帮你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所有的软件都告诉我,来我这儿吧,来我这儿你就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个人。拜托,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即便你知道了,凭什么他就那么巧在你那儿?即便他在你那儿,凭什么我去了就能大海捞针地找到他?即便我找到了,凭什么,他就能像你说的那样,跟我手拉手走向美丽的未来?这种把小概率事件当作必然事件拿出来宣传的套路,也不知道算不算虚假宣传。

幸存者偏差与…赌博?

接下来还有另一招。我们经常看到谁谁谁中了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大奖,看多了就觉得,既然那么多人都能中奖,我只要多买,也很可能会中吧?这是因为,你只看到好多中奖的,就以为中奖率很高,却忽略了每天有多少人买没有中奖。

比如下面这些文章……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且不提这些是不是软文推广,就说他们都是真的吧,我愿意相信这些人是真的在探探上找到了真爱,那些彩票头奖得主也是真的一夜暴富了。但问题是,他们是真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还是概率的问题,如果概率是1%,那他们中,有很大可能你也能中,但概率是0.0001%,他们中,不代表你也能中,他们能找到真爱,不代表你也能找到真爱。相反,他们越是跳出来,就越说明这件事的概率有多低,真的容易发生,反而不会拿来做文章了。

很多人用类似探探、陌陌这种约会类的社交软件,想找到一个恋爱对象,其中有“一些”甚至也找到了,可剩下大部分没找到的呢?那些付了费也没找到的呢?

再开一个脑洞:淘宝,你花一个苹果的钱,有一定概率给你1个苹果甚至1筐苹果,但也有一定概率什么都不给;优酷,你花一集的钱,有可能看1集甚至1季,但也有可能只有90s的广告;如果这些软件这么做,你别说付费,恐怕早就卸载不用了。

社交软件你就会继续用,还有可能付费,而且越是得不到想要的,就付费越多,常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陌生人社交软件没法也不敢给用户提供确定性,如果大部分用户上来就能找到合适的,然后直接转战微信,那产品方就要开始慌了。

梁宁说,产品要为用户提供确定性。但是陌生人社交产品恰恰不能为用户提供确定性,那种“Almost”的状态,反而是对产品最有利的。

所有用户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但又总觉得自己马上就能得到,所以不停地投入时间和金钱,如果得到了,之前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有没有觉得这很像赌博?大家一起参与,付出时间和金钱,赌那个渺茫的真爱。

互联网行业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互联网经济不景气,就有越多的社交类创业产品涌出来,因为社交产品成本低,万一做成了回报又极高,只要这届用户够寂寞够饥渴,就能一本万利。从用户到产品,大家都在赌。

海外陌生人社交的繁荣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Tinder,“左滑右滑”的始祖产品,曾在13个国家总榜排名第一,10个国家总榜排名第二,12个国家总榜排名第3,以及剩下113个国家类别榜排名第1,如今也依然排在许多国家的榜首,可谓坐稳陌生人社交的头把交椅。

下面两图是Tinder最近的收入数据,可以看到,仅美国,Tinder(iOS和Android双端)就有80万美元以上的日收入,2400万美元以上的月收入。如果从全球来看,Tinder的年收入可以轻松超过8亿美元,而陌陌收购探探的价格也仅仅是7.6亿美元。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除了Tinder,国外还有非常多约会恋爱软件,虽在产品形式和玩法上各有不同,但出人意料地都做得不错。从收入上来说,Bumble每天也能有约30万美元入账,CMB少一点儿但也能接近10万美元,Badoo、OkCupid等也能有5~10万美元。

虽然没有像Tinder那么凶残,但也只是因为产品体量小,大家都在各自的市场中小而美地发展着。从产品上来说,我曾经分析过很多款海外不同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并且从各个角度都做了深入体验。我的结论是,产品本身都还做得不错,大部分不会比国内的差,下图是部分分析结果。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大部分都属于MatchGroup这个公司,也就是Tinder所在的公司。

目前国际的约会类产品,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MatchGroup公司走在最前面,拥有多个大体量的产品,并不断地整合一些有潜力的小产品,尝试和探索各个方向,形成一个大的约会产品矩阵,诸如Bumble、CMB等未被整合的产品,就各自在某些特定卖点上深耕,在特定人群中拥有不错的留存和口碑,独立稳定地发展。

从留存数据上可以看得出来:Tinder的留存非常健康,这得益于它知名的品牌和庞大的用户量;但Bumble和OkCupid也没有差太多,甚至短期内的留存还要高出Tinder不少。而且,这样的留存数据,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能达到。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Tinder)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Bumble)

为什么这届寂寞的用户,很难在“陌陌”们上找到真爱?

(OkCupid)

从总体上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国外的在线约会产品,一直比国内健康和繁荣。除了互联网发展以及产品本身的差异外,人际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差异是重要影响因素。这绝不是因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随便,“约”起来比较方便。我曾对不同国内外产品的进行试用和观察,分析后发现,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的陌生人社交跟国内最大的差别在于:不忌讳谈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国外的在线约会平台,两个陌生人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进展顺利,基本一定会谈到性。两个人互相产生了好感,have sex是水到渠成的事,甚至线上就可以决定;即便没有产生好感,一方提出sex的要求,只要言辞礼貌,也不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开点儿小玩笑打个圆场,还能够继续聊下去。

男女约会对于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社交活动,一次糟糕的约会只会影响当天的心情,一次美好的约会也绝不意味着就要谈婚论嫁,我个人觉得这种约会环境是更加健康的。

因为这样健康的约会环境,国外产品至少可以给大部分用户提供这样一个确定性——a date.用户过来,获得了产品提供的这个确定性——出去约了一次会,不管结果如何,他下次想约会还会再次使用,并且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付费。从产品到用户,对于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定位和理解都非常明确,这种市场似乎更有利。

相较而言,中国人在男女关系上更加含蓄,对于性的态度也不够健康,导致容易走向两极化,要么就奔着真爱去,要么就奔着一夜情去。

这样的情况,让约会产品特别不好做。做得直接点儿就饱受诟病,用户上来就是“约吗”;做得含蓄点儿又偏离了产品本身的目标,做着做着,就变成树洞了,用户撕掉平日的伪装宣泄自我,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当然,什么产品都有其市场,只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一个真正的线上约会平台呢?我想,问题更多得可能不在于产品,而在于人。

我曾在The Economist上看到过一个有趣的统计结论: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表明,始于网上的婚姻最后分道扬镳的可能性更低,并且相比在线下结识的夫妻有更高的满意度。并且,在网上结识其伴侣的结婚人士关系质量要比线下的群体略高一些,并且在一年之后破裂的可能性也会低一点。

我暂时没有看到中国有这样的研究和统计,但我想,即便有,线上约会最终能走到结婚这一步的人里,大部分也都来自于婚恋网站,而非探探陌陌等“酒吧”软件。

未来可期

中国的社交软件市场是跟海外严重脱轨的,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我经常听到有人错误地用微信类比Facebook,其实从产品形态到用户关系链,两者完全不是一类产品。

虽然目前微信和QQ几乎垄断了即时消息的市场,微信和QQ的好友关系链看似也代表了中国的社交网络,但实际上,中国的社交网络,还没有一款合格的产品在领跑,而在线约会类产品更是没有发展起来。

我不是想吐槽中国的陌交产品有多么糟糕,相反,我自己也是行内的从业者,我非常清楚,绝不是大家不想做好产品,而是在中国,陌交产品真的非常难做。不管是曾经的陌陌探探,还是现在的Soul,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的两性关系也在逐渐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基础,中国的陌生人交友和在线约会,一定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陌生人社交的本质,到底是线下约恋市场的翻版,还是不靠谱的彩票赌博,又或者是牵线搭桥的“大数据月老”…..大家看完,应该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我自己因为当局者迷,才没能给出确定的结论。

但我相信,中国的陌生人社交未来可期,所以我迫切地表达了这么多,是期待能够给一些人带来启发,或者跟更多的人共同探讨,碰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