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能“活下去”,还要“更好地活下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U_quan),作者:套路编辑部。原题目《在03年非典差点“挂掉”的公司,面对肺炎是如何「自救」的?》

今天大家都开工(在家办公)了吧?在这里祝大家开工大吉鸭!

不过,这两天我看到很多网友在朋友圈和微博晒起了“2020第一季度规划”,真的有点扎心。

旅游行业的小伙伴,“要饭”……

确实,在疫情之下,很多行业都面临“寒冬”。

在@虎嗅 发起的一个投票中,很多网友都认为这次疫情会对餐饮、旅游等行业带来很大影响。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实际上,在 17 年前的非典中,还有很多企业以及它们背后的产业,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差点“挂掉”。

他们有的艰难地活了下来;有的“绝地求生”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当年,他们都发生了些什么呢?17 年后的今天,他们活得怎么样呢?能不能比当年过得好一些?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来聊聊当年差点“死于非典”的那些企业,在今年有哪些“自救”行动?

曾经“倾家荡产”,如今“不痛不痒”,新东方的成长史

2003 年之前,新东方刚刚搞定 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版权之争,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所有人都信心满满。

非典的迅速蔓延,无疑给了这家高速发展的企业迎面一击。

一夜之间,报名人数锐减,现金流出现了 2000 万的巨大断链;紧接着,为了控制疫情,政府要求学校停课,这也意味着要将学生的学费退还。

俞敏洪回忆:

至今犹记排着长龙的退费学生,从我们的四楼办公室一直排到楼下……但银行限制新东方一天只能提 50 万现金。

我亲自找到银行领导才提高了限额,我还跟朋友借了 2000 多万……

学生的退款解决了,但成本还要支付。最危急的时候,新东方的现金流还有一周就要断了。

俞敏洪多方奔波,又借到了 700 万,暂时撑住了。在此期间,新东方的人心没有涣散,所有员工都没有停止办公。

那段时间,全国有很多中小培训机构倒闭了。四个月后,疫情解除,学校复课,学生蜂拥而至,被新东方养精蓄锐了很久的员工们全盘接收。

当月,俞敏洪就还清了欠款,新东方继续高速发展,当年收入没有低于 2002 年。

这一年,新东方靠借钱渡过了非典时期。但这一仗,也让差一点就现金流断裂的新东方,意识到了资本介入的重要性。

相比 03 年的措手不及,在这次的疫情中,财大气粗且有应对经验的新东方显然更加沉稳,反应也更加迅速。

1 月 22 日,新东方就成立了各学校及机构应急小组,每天消毒、测量体温,并发放医用口罩等物资,拉了一波家长好感: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随着疫情的蔓延, 25 日,早就开始布局各种线上课程的新东方,顺势将各个校区的课程逐渐移到线上进行。

既避免了病毒传播,也不耽误上课,这波操作的用户反馈也相当不错: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如果说 03 年的非典对于新东方来说是灭顶之灾,那么这次疫情,只是一次不痛不痒的小过敏罢了。

所以,新东方不仅没有到处借钱,还反手捐出了 2000 w。(可惜错捐给了某10,哭)

1 月 27 日,新东方宣布,免费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 100 万份春季班直播课程,并向多个城市医护人员子女免费提供「新东方中小学寒假班课程」(线上)。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不仅切实的帮助了那些家里有孩子的医护人员,还给自己加了一波「社会责任感」的好感 BUFF ,甚至还可能拉新……

这一步棋,心里不慌的新东方走得相当沉稳。

被非典“逼”出来的电商生意,在17年后救了京东

2003 年,那时的京东还叫“京东多媒体”,所做的业务是 IT 产品的线下零售。

非典的肆虐,让极其依赖客流量的零售业受到重创,京东多媒体也不例外。由于害怕员工感染“非典”,刘强东把京东多媒体的柜台全部关闭。

仅仅 21 天,京东亏了 800 多万,公司账面只剩下两三千万。也就是说,再过 2、3 个月,可能公司就要死掉了……

在一次讨论中,有人“创造性”地提出,客户不能见面交易,那能不能通过互联网交易呢?

于是,京东多媒体的员工开始在网上发帖子推销光盘,逐渐打开了市场。刘强东自己也会亲自回复帖子,甚至亲自给周边的单子送货。

这让京东多媒体得以借机清理亏本,打开市场。

不得不说,当初那位提出建议的员工,真的是有先见之明!

刘强东也由此对互联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在 2004 年自建独立网站“京东多媒体网站”卖产品,京东多媒体在 2007 年更名为京东商城,不再只是销售 IT 产品。

在 2013 年的京东年会上,刘强东自己也提到,“2003年,我们因为’非典’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17 年后,刘强东不需要像当年一样,担心京东受到重创。不能出门的我们,很多事情都只能依赖电商。

当年被非典“逼”出来的电商救了当时的京东,也救了现在的京东。

不仅如此,如今京东已经有能力在疫情中担起责任。

在疫情爆发之初,京东就紧急联动了大量供应商,保障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的供应。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而且,还捐出了 100 万只医用口罩和 6 万件医疗物资。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而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京东早已延伸出大量的产业,例如京东金融、京东健康等。在这次疫情中,京东健康开通了免费问诊的通道,指导用户做好自我防护和初步治疗。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携程二度被疫情“攻击”,今年还能淡定度过吗

与新东方和京东相比,携程及其背后的旅游行业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2003 年,国内游客的增速从 02 年的 11.99% 急速下滑至 -0.91%;国内旅游总花费增长率也呈负增长。很多企业出于经济压力都开始裁员……

携程的 COO 孙茂华曾公开说过,在非典期间,携程也过得非常困难。当时的携程虽然没有裁员,但所有的干部都是上半天班、拿 60% 的工资。

为什么携程没有裁员呢?当时携程创始人梁建章预测,非典会在几个月之内停止,所以公司一定要顶住,保持原来的规模。

因此,在这期间,携程还是坚持“苦练内功”,呼叫中心(客服中心)的人全部上班,磨流程和培训。

果然,几个月后,疫情结束,旅游行业引来了“报复性”增长,在家闷了几个月的人们开始外出旅游。

而很多企业由于裁员、缩小规模,无法及时适应变化。携程则因当初的决策得以快速崛起。

17 年后,疫情再度袭来,携程和背后的整个旅游业再度面临同样的困境……

春节期间本就是旅游业的“旺季”,结果因为疫情,所有的旅游出行全部只能取消。去哪儿的 CEO 陈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目前去哪儿已垫资 10 亿元,携程想必也是损失惨重。

根据 03 年非典的经验,在疫情结束后,应该也会迎来一波旅游的小高潮。携程们似乎只能祈祷疫情尽快结束,等到那时才算是春天的开始。

携程接下来会如何打算?目前我们还无从得知。

不过,在媒体@Travle星辰大海 的采访中,很多从事旅游相关的公司都表示,现在还需要继续观望到 2、3 月。

有些企业表示,在这段时间也会做一下其他高频的小项目,例如短线出行或者企业团建等。

曾阴差阳错吃“疫情红利”,17年后海底捞还能稳住吗

餐饮业,和旅游业可以说是“难兄难弟”。

今年的肺炎爆发,好巧不巧地赶在了春节这个档口。因为不能聚餐,大批的年夜饭订单被取消,囤积的鸡鸭鱼肉也消耗不掉。

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想起了 03 年非典。2003 年非典型肺炎时期,对消费信心造成重大影响,餐饮业“冷得结冰”,严重地区的餐厅歇业率高达 70%。

海底捞也未能幸免,营业额直线下降,平时人声鼎沸的店里变得冷冷清清。

当时西安店的经理杨小丽思来想去,提出一个策略:

客人不愿来店里,那我们就送火锅上门。第一天送餐,第二天去取电磁炉。

今犹记排着长龙的退

于是,海底捞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在外卖还没有兴起的年代,送火锅上门还是个新鲜事。

订餐电话很快被打爆了,凭借送火锅上门,海底捞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不仅如此,这一举措在当时还被《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给海底捞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阴差阳错间,海底捞意外吃了一波“疫情红利”。

17 年后的这次肺炎疫情,餐饮行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港媒甚至用了「餐饮行业等死」这样的惊悚标题,来形容目前的餐饮行业。

餐饮股集体走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企业在 1 月 21 日盘中一度跌停;西贝集团也传出了“损失 7 – 8 亿,三个月无法复工就倒闭”的消息。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年夜饭取消、无人上门、人力与原料成本提高……餐饮业举步维艰,很多门店关停了,还在营业的门店只能靠外卖来维持生计。

今年的海底捞,是怎么应对疫情的呢?

海底捞早于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时,就紧急成立了防控疫情总指挥部,张勇、杨小丽等五位核心高管投入战场。

先是让服务员佩戴口罩、严格查体,还每天对全线门店(包括港澳台及海外门店)进行消毒通风处理;

对外送人员,也要求佩戴一次性口罩、手套、鞋套,力求确保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安全。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本以为海底捞还是打算用「老本行」来应对这次疫情,谁知 1 月 26 日,海底捞宣布全国休市,外卖「海捞送」也停止了服务。

截止今日,全线门店暂未开业,据@虎嗅 估算,海底捞至少损失了 7 亿元。

新东方、京东、海底捞……2003年面对非典是如何「自救」的?

不仅如此,海底捞还为春节没有回家的员工组织封闭管理,提供保洁和做饭的服务;

并组织了一支 16 人的心理辅导团队,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

作为国内第一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集团,财大气粗的海底捞今年的措施,显然是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放在了首位。

但更多中小微企业,却无暇顾及此事,它们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窘境。

目前,餐饮行业的寒冬是必然的,但可以预见的是,疫情结束后,餐饮行业必然会迎来“报复性”增长。

其他因疫情“待机”的餐饮企业们,在拼命活下去的同时,可以调动空闲人力多研发菜品、策划活动,做好准备,在行业复苏之时吸引更多顾客,尽量“回血”。

希望海底捞们能平安的挨过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撑到春暖花开的春天。

冬天很冷,但春天很美好。

结语

从 2003 到 2020 ,病毒危险依旧,但科技和商业模式的进步,让企业有了更多生存的余地。

疫情扩散的当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日子都不好过。

这篇文章的目的,当然不是鼓励企业“发国难财”,像那些卖假口罩的黑心商家一样,将疫情当商机;

而是希望企业思考,自己如何能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不仅能“活下去”,还要“更好地活下去”。

面对聪明有责任心的企业,相信消费者们也不会拒绝与其互惠互利。

毕竟,谁不想双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