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许多人都可以向他人表达我们的同情心,但是如果这个人是我们自己时却变得很困难。

神译局是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同情别人很容易,同情自己很难。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曾说:“永远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理,所以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很多人只有自责,很难对自己好一点。但我们真的不需要同情自己吗?恰恰相反。此文作者Anisa Purbasari Horton,原文发表在FastCompany上,标题是:Why you find it so difficult to be nice to yourself

“对自己好一点”这事儿,为什么你觉得特别难?

想象一下,你的一位好朋友过来找你倾诉自己的内心纠结和挣扎。他们刚刚得知一位近亲家属得病了,与此同时,他们跟自己的另一半又遭遇了感情危机。平时上班又很累,似乎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今天过来跟你见面时还迟到了,而且还忘了带钱包。他们忙不迭地向你表示道歉,开始八不短自责,说自己没有,是个惨不忍睹的成年人。对此你会怎么回应呢?很有可能你会表达你的同情。毕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可是,想象一下坐在你对面的那位朋友就是你自己。你觉得自己还会向他表示同情吗?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话,也许你会发现很难。

同情跟自尊有何不同

Kristin Neff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副教授,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关自我同情方面的顶级专家之一。她把自我同情定义为“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时能善待自己……表现出爱心和关心,就像我们对待朋友一样。” 相比之下,Neff说,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判断。自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当我们失败或犯错时,我们会对自己感觉很糟糕。”

心理学家Rami Nijjar说,那种自尊集中体现在跟他人断绝来往,因为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更好的想法根深蒂固。而另一方面呢,基于大家共同经历的痛苦和斗争,自我同情则强调要跟他人联系。

社会的关注重点是自尊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但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对我们自己好一点(尤其是在我们经历失败的时候)似乎完全是不可能的。根据Nijjar的说法,原因之一是因为社会已经让我们习惯于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尊而不是自我同情上面。Nijjar 说:“在变得更加目标驱动以及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这就是过分关注自尊所鼓励的。“我认为,因为自尊的原因,我们走上了一种不断将自己推出舒适区的生活方式。” 但Nijjar表示,这不一定就是坏事,但这会发出讯息,推动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去追逐那些未必就适合我们的事情。

不过自我同情其实会让我们在情感上变得更坚强,这听起来似乎有违直觉,但是根据Nijjar 和Neff的说法,这正是研究所表明的结果。Neff说,hen1多人担心自我同情会让自己变得懒惰和自满,但实际上,这可以为你增加动力。她说,想想我们是怎么激励孩子的吧。“在文化上,我们总以为要想让孩子表现好,就得用严厉的手段。但通过研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果我们采取鼓励的做法的话……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威胁孩子,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内心焦虑,破坏他们实现目标的能力。”

Nijjar说,“当大家跟同情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的人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健康照顾好,激励自己走得更远。”

自我同情可能会很痛苦

根据Nijjar的说法,很多人很难做到对自己表示同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会迫使你去面对可能会感到痛苦的回忆和事件。“自我同情其实就是如何跟自己相处,以及如何跟别人相处。当我们践行自我同情的时候,会让我们想起自己不同情自己的时候,或者会让我们想起别人不同情我们的时候。”

Nijjar 说,对于在父母没有(对自己或周围的人)表现出同情心的家庭长大的人来说,自我同情尤其困难。“作为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来了解自己。如果我们的父母在处理心理疾病、成瘾或者被排斥等问题上存在困难的话,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根据Nijjar的说法,你小时候往往会把来自周围人的压力和消极(或积极)情绪内化。Nijjar说:“如果你来自父母在跟自我同情做斗争的环境,那更有可能的是你会对自我价值抱有消极的信念。只有在你开始践行自我同情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去面对自己的体验。”

对自我同情的误解

Nijjar 还认为,有许多误解会妨碍大家对自己表示同情。Nijjar说,除了相信对自己好一点会导致懒惰以外,往往还有很多羞耻跟关怀自身以及践行自我同情相关。大家经常会责问自己:“我这是在放纵自我吗?还是在顾影自怜?”

研究认为恰恰相反。Nijjar 表示,由于自我同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压力,所以我们往往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这会赋予我们更多的情感能量,从而跟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在为《Greater Good》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Neff挑战了把自我同情看作一种“自私”行为的看法。她写道:“大多数人发现,当他们专注于自我判断时,除了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毫无价值以外,已经没有给考虑其他东西留下任何余地了。但是,当我们变得对自己好一点,多珍惜自己一点时,我们的很多情感需求就能得到满足,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

对自己好一点

鉴于自我同情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那怎么才能培养那种自我同情心呢?Nijjar 认为,团体治疗也许可以有所帮助。Nijjar 自己就曾修过为期八周的自我同情课程,她鼓励自己的大多数客户尽早做一个疗程。“这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容器,一个安全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谈论的是自我同情是怎么的可怕,以及尝试自我同情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阻力。” 她说, “对于那些觉得很难接受治疗,以及对跟别人面对面讨论这种事情感到羞耻的人来说,” 这种讨论特别有用。

科学记者,《难堪:关于尴尬的理论》(Cringeworthy: A Theory of Awkwardness)的作者Melissa Dahl建议,在践行自我同情会带来消极回忆的时候,不妨问自己这个三个问题。首先,想想有多少人会经历过你刚刚经历的事情。其次,如果经历到你回想起来的事情的是你朋友,并且对方过来找你倾诉的话,你会作何回应?第三,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如何看待导致你自责的情况?

在你强迫自己去思考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唯一会犯错误,唯一遭遇消极体验的人。这样一来,你就不大可能会陷进去无法自拔,把那些事情跟你的自我价值感牵扯到一起。就像Dahl之前说过那样:“也许一个人对自己可以表现出最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就是不再痴迷自我。”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