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油价暴跌,石油公司如何御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4月16日召开的提质增效动员推进会上,中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表示,尽管公司各项工作总体运行平稳,但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暴跌“两只黑天鹅”叠加而至,对油气市场供应端和需求端造成双重挤压,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国际油价可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低位震荡运行,公司国际业务疫情防控形势压力增加,国内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油气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戴厚良提出,要把提质增效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采取超常规思维、革命性举措,坚决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一切成本均可降”,把“熬冬”变成“冬训”。

在几年前的上一轮油价大跌中,国内“三桶油”业绩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中石油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601857.SH;0857.HK)2016年净利润仅为79亿元,而在2005年至2014年,中国石油全年净利均超千亿元。虽然都是上下游一体化公司,但低油价对产业链结构偏下游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600028.SH;00386.HK)产生的冲击较中国石油更小。

如今低油价寒冬再至,过去三个月,国际油价暴跌超60%。疲软的需求面前,OPEC+的历史性减产协议也未能提振油价。4月17日,WTI原油期货再度大跌,跌破每桶19美元关口,刷新2002年以来新低。2017、2018年受益于油价回升实现业绩回暖的国内石油公司,如今不得不再度勒紧“裤腰带”。

全球石油企业应对上一轮油价寒冬时的统一动作是砍投资、降成本,这次也一样。包括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英国石油在内的多家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宣布加强管理、削减资本支出以应对超低油价环境。

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三桶油”还面临特殊的艰巨任务:初见成效的“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既要压缩成本支出,又要坚定不移执行增储上产任务,两者如何平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认为,在疫情和低油价双重冲击下,“三桶油”已不是过“紧日子”,而是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他建议,“三桶油”身负任务的同时也要考虑公司效益。“调整计划支出时应保证勘探力度不变,地质认知和找油找气不能停,为今后增储上产做前期准备。而在油气开采方面可做适当调整,在特殊时期放缓步伐,避免造成成本高企、库存承压。”

中石化集团3月下旬召开的“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动员(视频)大会上,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提出“大干一百天、苦干一百天、快干一百天,促进生产经营全面回归正轨。”4月7日,中海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在该公司“坚决打好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表示,做好长期应对低油价的充分准备,“年度国内原油、天然气增产目标不动摇,年度投资压减10%~15%,总成本降低不少于10%,通过推进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现降本50亿元,亏损企业治理工作要实现减亏50亿元。”

在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石油财务总监柴守平表示,公司正在编制与油价联动的资本开支方案。这个优化方案整体原则是坚持量入为出,努力实现自由现金流为正,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中国石化则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生产经营计划目前正在动态调整中。未来将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确定全年生产经营安排。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00883.HK;NYSE:CEO;TSX:CNU)首席执行官徐可强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鉴于当前疫情和油价的影响,公司将在原计划基础上对2020年的资本性开支和净产量目标进行一定幅度的调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