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如何选城市?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

文/孙不熟

这两天,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高考如何填志愿?大学和城市哪个更重要?几乎每年这个时候,这个话题都会争论不休。

前不久,俞敏洪在一场直播中谈到了自己对高考填报志愿的一些建议,他认为:高考志愿填报要尽量选择大城市,而且离家乡越远越好。他说人要去更大的地方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选择大城市可以开阔你的眼界,并且得到很多的工作机会。

俞敏洪出生在江苏小城,毕业于北大,并在北京创办企业,实现阶层飞跃。如果他不是在北京上大学,就很可能不具备创办新东方的眼光与胆识,所以俞敏洪的建议是真诚的:北京大学给了他知识的力量,而北京市给予了他见识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海明威在他的名著《流动的盛宴》里写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海明威对大城市的向往之情,可见一斑。

诚哉斯言,大城市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但以中国之大,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远远不止一个,莘莘学子们该如何选择呢?

对此,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文科生去北京,理科生去上海,工科生到广东。

下面分享一篇旧文。

北京是一个由思想家组成的城市,思想和创意在这座城市里有如空气,无处不在。媒体人黄章晋说“北京是座多么美好的城市,全世界有自己思想体系的人,80%都住在北京五环内”。所以,北京是文科生的乐园,你如果会讲故事,会做PPT,在北京,多半如鱼得水。

在北京,你如果会码字,就有机会到京城传媒上指点江山,或者到各互联网大厂干PR;懂一点UI设计,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千万级用户的APP产品经理;懂一点乐理,哪怕五音不全,也有机会成为独具风格的民谣艺术家;懂一点摄影,也许有机会拍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即使什么也不干,到798自拍一张发朋友圈,那也是朋友圈中令人羡慕的文艺青年。

如果你是文科生,甭管你会点什么,一定要来北京,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舞台、最大的麦克风,你总有一天能够出彩。如果你什么都不会,那更要来北京,只有在北京,才能学到更多。

如果你是理工科生,千万不要去北京,在那里,你多半要给文科生打工,因为PPT比C语言更能成为硬通货。想像硅谷的理科生那样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你得去到和你气味相投的地方去。

工科生应该去广东,这里的人们不喜欢听故事,也听不懂故事,他们崇尚的是“搞掂”,甭管你的思维能力多么强大、你的PPT做得多么激动人心,就问一句你“能不能搞掂?”、“什么时候能搞掂?”。

广东人很冷淡,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太大的激情。他们不关心诗和远方,只关心粮食和蔬菜,世界再大,关我屁事?广东人的头脑里缺少条条框框,也从不为那些抽象的事物而烦恼,白猫黑猫都可以啊,只要能捉到老鼠就行。

工科生木讷寡言,兢兢业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崇尚“搞掂”,特别擅长把一个东西从理论变成现实,把图纸变成实物。这样的人如果去到广东,自然情投意合、相得益彰。

广东人最大的优势是务实,最大的缺点也是务实。务实让他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但过于注重实利,目光只着眼于当下,战术强但战略弱、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

理科生应该去上海,上海的气质介于北京和广东之间,既没有那么形而上,也没有那么形而下,上下通达,左右逢源,浑身透出一股子精明与严谨。

和广东人一样,上海人也很靠谱,契约精神强,但做实业、做产品似乎弱了点。广东人鼓捣出来的通信设备、智能手机、无人机、空调卖到了全世界,上海人似乎还缺少这种产品能力,诺大上海也数不出几个特别大的本土品牌。上海更擅长的是平台能力,甭管你在哪里干,只要企业做大了,总部还不是得搬到我上海来?

和广东人崇尚的“搞掂”不同,上海人崇尚的是“买办”,相比自己做一个产品,他们对整合资源更感兴趣,天下物资,不论贵贱,只要到了上海,皆能成生意。所以上海人懂金融,会投资,擅于挣容易的钱,比起广东人坑哧坑哧的做产品,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上海这座城市的游戏规则是:你们赚钱,我帮你理财;你们打天下,我帮你治天下;你们唱戏,我帮你搭台;你们天马行空,我帮你KPI;英雄主义留给你们,岁月静好在我这里。

所以,北京人适合做企业家,广东人适合做老板,上海人适合做CEO。三者不分高低、各自精彩,企业家是造钱的,擅长从无到有的生意,老板是赚钱的,CEO是管钱的。

当然,本文提到的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不一定是指你的专业出身,也可以是你的气质。现实中,理科生可能具备文科生气质,文科生也可能具备理科生气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挑一个情投意合、相互欣赏的城市作为成长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