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自己和解,也是人生重要的一场修行。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王胜男。

 1

当得知水木年华参加了《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意外;在我看来,水木更像是个组合,不太像是个乐队。

但我还是挺期待的。

当初和我先生谈恋爱的时候,他也给我唱过《一生有你》,承载了我们一部分美好的青春。

当水木年华用那熟悉的嗓音唱着《青春再见》的时候,我和先生坐在沙发上不自觉地跟着摇摆哼唱,女儿在一边也跟着手舞足蹈。

最后,水木年华因票数过少直接被淘汰,但是令我感到最吃惊的是,专业乐迷竟然只给了四票。

  • 其中一位乐评人认为,水木年华的表演没有新意,而且也不能理解40多岁的人了为什么还在演唱《青春再见》?他认为应该把舞台留给年轻乐队,留给一些真正在做音乐的乐队。

  • 而另一位专业乐评人更狠,直言自己作为一个23岁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被水木年华的中年油腻所打动。

  • 在现场也有其他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大张伟觉得出道20年还愿意站上台被别人评价,就是一种勇气;白皮书主唱刘家辉认为音乐不能按年龄来分新旧;后海大鲨鱼主唱付菡也认为水木年华来参赛就是一种态度……

但是我却觉得,水木年华就不应该来参加这个节目。

郑钧在一场直播中被问及此事,他直言,“我内心觉得,他们不应该去参加这个节目,你不能因为他不火或者年纪大了,你就说他油腻。”

这一番“油腻论”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争议。

随后,水木年华歌手卢庚戌和缪杰相继发博回应。

缪杰表示:“我们的确岁数不小了,但依旧拥有让自己骄傲的勇气和热血,有些顶着专业头衔的人,没有那些比他们岁数更大的人的勇气与热血,却在嘲讽着别人油腻,没有那些比他们更年轻的孩子们的成熟与包容,却拒绝别人歌唱青春……”

我个人觉得,作为专业乐迷可以用感性的角度来评价喜欢不喜欢,也可以用理性的角度来表示水木的作品不够创新或者没有达到他们期待值等等。

但是用这种主观偏见方式去攻击前辈油腻,真的是有点不善良了,甚至有点恶毒。

话说回来,水木年华一开始就来错了地方,失败也是必然的。

因为水木年华这种怀旧校园民谣风格,其实与《乐队的夏天》的腔调并不匹配的——如果换个原创歌曲节目或者民谣风格的节目,不敢保证一定能获得冠军,但至少不会太难看。

2

水木年华参加《乐夏》这事,就有点像是选错了工作一样。

7月份,又有一大波毕业生开始入社会了。

在这里我忍不住想提醒这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请不要轻易相信你爸跟你说:“工作中不要挑三拣四,好好干,总有一天会升职加薪的”……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真心想劝你:“选择职业请挑个三拣个四,切勿盲目啊。”

  • 请千万不要相信“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的”这句话: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没有光源反射的金子真的不会发光!

通过这些年的咨询案例我发现,有60%以上的来访者的困境,都是源于职业定位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人在高考志愿报考的那一刻就错了。

张猛(化名),男,31岁,某石油大学,博士结业。

当我看到张猛的信息收纳表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在信息收纳表中,我看到了“重度抑郁”的字样。

当我打开摄像头看到张猛的第一眼,第一直观感受是高瘦,这种瘦是感觉有点虚弱的瘦。

他的肤色偏黑,但是依然能明显感觉气色不是很好——他当时穿了一件深灰色的Polo衫,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

  • “王老师,你说如果真的能回到过去该有多好……”说完这句话后,张猛又叹了口气。

  • “哦?假如可以的话,你想回到什么时候呢?”我反问道。

  • “这是不可能的。”张猛丧气地说。

  • “我是说假如可以,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呢?”我又重复问了一句。

  •  “回到高中吧。”张猛说。

  • “可以说说为什么吗?”我问道。

  • “高中分科的时候,我一定不学理,或者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一定不听从我父亲的安排。哪怕回到本科的时候也行,我一定去转专业,再或者跨专业考研,再或者我不读博就好了……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吃,我是真的很后悔……”张猛突然间打开了话匣子,情绪有点激动。

通过咨询了解,张猛每一门成绩都很好,所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他不知道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

他内心更倾向于文科:他觉得学文更加轻松,他的理解能力、记忆力都很还不错,他也很喜欢写作。

但是听说理科的就业面更广,于是在班主任的建议下选择了理科。

  • 高考填报志愿那会儿,由于家里人都是在油田工作的,所以家里人帮他选择了石油大学的石油工程专业,期待未来毕业后“子承父业”,当时的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听从了家里人的安排。

到了大学后,张猛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一点都不感兴趣:平时窝寝室打游戏,考试靠突击刷题,就这样子浑浑噩噩的混了四年。

大四第二学期刚刚开学的时候,看着同学们不是准备考研,就是开始准备秋招了,他突然就有点慌,为了逃避就业,他加入了考研大军。

如果在大一的时候,张猛意识到自己对于本专业并不是很喜欢,其实可以尝试找机会转专业或者选择个第二专业辅修;如果都不行也可以尝试跟父母沟通,是否能够再重新考一年。

可惜,张猛在游戏中,荒废了自己。

3

读研后,张猛很怀念以前“混日子”的时光……但是研究生的日子不好“混”啊。

张猛本来就对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再加上本科段所学的知识并不扎实,所以在读研期间,张猛感觉很是吃力。

  • 如果一件事,你不喜欢并且做着很吃力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想想了……是你的方法不对,还是你从根本上你的选择就错了呢?

张猛从小成绩优异,他的父亲一直以他为傲。

研二的时候,父亲建议张猛直接读博。

张猛本来是不想继续读下去的,但是父亲说,如果博士毕业的话,可以直接进入更核心的部门,薪资和福利待遇也会更高。

于是张猛决定申请读博。

研三是张猛最痛苦的一年。

他不仅要准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还要准备考博复试:他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尤其是需要修改论文的时候,更是无比焦虑;甚至有一次情绪失控还跟导师起了争执——后来父亲带着他跟导师赔礼道歉,总算是顺利毕业升博。

读研痛苦不堪,读博更是让张猛苦不堪言、每天都倍感煎熬。

他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现在自己不挣钱,还是问家里要生活费——眼看着同学有的都结婚了,自己连个恋爱也不敢谈,每天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查资料写论文……

“每当听说谁谁抑郁了,我感觉下一个就是自己,没想自己果然沦陷了。不仅觉得生活枯燥无味,而且往往付出不一定能成正比,甚至开始厌弃这个世界……有一天我站在实验室窗户上往下看的时候,突然间想从窗户飘下去,突然间我师兄用力拽了我一下……师兄调侃我说,看我的背影就像是随时想从窗户上跳下去似的。所以赶紧拉了我一把。他说,我这半年状态一直不太对,建议我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去看看。”张猛说。

  • “我找到了心理老师,做了几个测评后说是有抑郁倾向,建议我再去医院门诊看看。后来没想到这事儿还闹得挺大的,老师跟导师说了,导师又给我爸妈打了电话。我把我妈拉着去看心理医生了……我问医生说,我是否需要休学?医生说建议先休学一段时间。王老师,你知道吗?那个时候,我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瞬间就觉得我没事了……”

张猛讲了很久,我一直耐心的听着,没有打断他。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压抑太久了,非常需要一个倾听者。

4

在咨询中,不是所有来访者都需要咨询师帮忙解决问题的,像张猛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用这种叙述方式将心中苦闷说出来,咨询师在关键的节点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 最后张猛问我:“王老师,我还需要继续读博吗?”

  • 我反问他:“你自己不是有答案了吗?“

  • 我又继续补充说:”如果真的是纠结要不要继续读博,那么你刚刚叙述的时候,至少会提到读博的优劣势。然而,我听到的更多是读研和读博时候的压抑和休学时候的如释重负啊。”

通过咨询了解,张猛原来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外向的男孩子,喜欢运动、打游戏等等,让他沉下心来做实验研究写报告,确实跟他的性格特质并不匹配。

他很聪明,努努力确实是可以把这些做好,但是并不意味着,科研这条路就适合他。

最后张猛决定放弃读博,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往勘探方向投递简历。

其实张猛也担心不继续读博的话,父亲会对他失望,在亲朋好友那边也会觉得比较没有面子。

套用水木得知被淘汰的那句话:“我们不能强迫让别人喜欢,但是可以让自己满意。”

学会跟自己和解,也是人生重要的一场修行。

5

最近,有很多高考生准备开始报考志愿,我忍不住想劝一下——

  • 广大家长们,请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专业好,就让孩子填报;

  • 广大考生们,请不要因为家长的劝说,就填报某个专业。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没有谁能永远的为你负责,只有你自己!

从大学到选专业,甚至考研读博等等,不要单维度只看学校和专业,还需要了解专业对口、就业方向等等——这些才是你能够独立在社会生存的底气。

除了常规报考思路外,这里还有几个小建议:

首先,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哪些?

比较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 优势科目有哪些?劣势科目是哪些?

  • 是否有兴趣专业?这些兴趣专业是否自身的个性特质具有匹配度?

  • 然后再看目标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其次,做一些详细的信息收集。

如果目标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的自身性格有较大的冲突,其实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在给自己埋雷啊!

最后,即使你不处于高考报志愿的阶段,关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这些思路也有参考的意义。

世界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成功是做你应该做的事。”

水木年华的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水平再高,如果选择的方向不对,就算是拼尽全力,也终归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

王胜男,职业规划师、性格行为分析顾问、认知行为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