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好评与差评(ID:ihaoping),作者:奇齐,题图来自:IC photo

今天上午,华北平原没等到大雨。

但楼市,却等到了人大会正式官宣的《契税法》。全文十多项法条里,第三条引起了朋友圈高潮。

“契税税率为3%至5%。”

官宣的契税点数,比起过往买房缴纳的契税,涨了整整一倍。一旦属实,买房成本,和市场情绪,都会受到极大波动。

这会是楼市的重磅炸弹。

我看了一下,在朋友圈里刷这条消息的人,大多是中介,他们的观点是:

“还在观望的购房者,再不下手,又要多花钱了。”

朋友圈里传谣的中介

谁不怕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再经历“契税变贵”的雪上加霜呢。

于是,买房人的恐慌情绪出现,开始试探性的在群里发问。不明真相的媒体,也开始闭眼转发,更多人开始焦虑。

传谣的媒体

以上,就是一个谣言传播的闭环全过程。

真实的情况,当然不是这样。过去的契税征收比例,也都一直都是3%至5%。只不过加了一句:

“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调整”

这个“可调整”,就很灵性。它是导致大部分城市,还是按1%、1.5%的税率征收契税的直接原因。

这个做法,你可以理解成政策制定上,利用了心理学上“低球理论”。

想给你推销2万的沙发,但怕你抗拒。那先给你推荐一个5万的沙发,你是不是容易接受多了。

所以,你可以理解成过去我们缴纳的,一直是“打过折的契税比例”。

这就是政策上的留余地。

留余地这件事,一直是存在的。

比如房产税早就写在法条里,但住宅还没开始收。

比如你开个小餐馆,该给买包子的人一张发票,并缴税。但你没有,也没人查你。

比如你搭一个互联网梯子,去外面冲冲浪。

这些预留出来的灰色空间,某一天突然被堵上了,你我也许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说回契税。

本质上,这次的契税立法,是一系列大动作的一个窗口。

这个动作,叫做“税收法定”

过去,我们一直在缴纳的契税,汽车购置税,增值税等等都不是法律规定,我们需要缴纳,而是“条例”的规定。

关于条例,从不太严谨的角度,你可以把它理解一个临时规定,但并未立法。

而法律是在不断健全的,税收立法是趋势。

16年,烟草税和船舶吨税,入法。18年,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也在推进上升为法律。

去年,大家都在填报个税app,或者收获退税惊喜,或者经历补税的噩梦。

今天,契税,也正式列入法律。

“税收法定”的进程,暂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成本,或者购房成本,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我们未来几年缴纳契税的比例。

但你必须知道,这个社会,用法律或者用道德的形式,在慢慢堵住很多漏洞。过去,很多发现漏洞的个体,突然暴富,突然发达。我们把它叫做“捞偏门”。

未来,还有这样的机会还会有么?

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今天,你走进售楼部,把200万放在桌上,销售经理立刻一杯卡布奇诺端到你面前,给你办理手续。

但未来有一天,你拿着钱去售楼部,对方并不热情,还先问你要一份这笔钱的“完税证明”。

以证明你的钱,是干净的。

漏洞越来越少的社会,机会也在变少。

今天,契税这件事不值得恐慌,朋友圈里,那些鼓吹说买房成本要翻倍,现在赶紧过户的人。

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就拉黑吧。

另外倒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五大行的公告,8月25日起统一转换为LPR定价。

这段话太令人费解了。我和几个朋友讨论了,一致认为是:银行即将强行把你的房贷,转为LPR模式。

因为每个人的利率不同,很难直接说转LPR合适或者不合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LPR定价的贷款本质,就是为银行锁定收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好评与差评(ID:ihaoping),作者: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