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头图来自:《枪王之王》剧照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谎言中,每个人都有过说谎和被谎言蒙蔽的经历。

在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早已经跑遍了世界。

我们有办法准确地识别谎言吗?文艺创作者们曾经幻想过匹诺曹的鼻子、谎言的味道……

《JOJO》中,布加拉迪拥有通过汗液辨别谎言的能力

当然,科学家们也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你可能在各种刑侦剧中见识过了测谎仪、微表情测谎等等方法。

so,现实中的测谎专家,真的有《别对我说谎》中那样神奇吗?《碟中谍5》中,班吉是如何顺利骗过测谎仪的?

今天,阿信翻出了珍藏已久的《说谎心理学》,来和大家聊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为我们讲述的关于测谎的那些事。

识谎的过去:三分靠脑筋,七分天注定

能准确地识别谎言,几乎是所有名侦探的标配。

我们都听过类似的古代断案故事:

两个妇女抢孩子,法官提出将孩子劈成两半对分,心疼孩子选择放弃的那个,才是亲生母亲;

物品失窃抓不到小偷,嫌疑人挨个被送进小黑屋触摸抹上了面粉或者墨汁的“圣物”,心虚不敢摸、手掌干净的就是小偷……

《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一个“摸钟辨盗”的故事

然而悲伤的事实是,如果你不幸穿越到了过去,想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大多数时候你只能祈祷自己运气够好。

请求神明判决是最常用的识谎方法之一。

不分东西中外,古代人们都对神明的力量无比信赖。

古印度《摩奴法典》记载,人们会在神像前设置箱子,内放一正一邪两个球,摸到正球的人说的就是真话,而摸到邪球的人则在撒谎,会被定罪。

除了运气,动物缘也很关键。

我们在很多法院门口都会见到的“独角兽”雕像,其实是中国的“断案神兽”獬豸,传说獬豸是尧的刑官皋陶的助手,专门负责断案。

春秋时期,齐庄公的两个臣子打了三年官司,最终靠獬豸一角顶翻了其中一人,才分出了是非曲直。

神兽毕竟虚无缥缈,云南景颇族的族人们就实际多了:

如果发生了盗窃案,失主和嫌疑人各执一词,两个人就会斗田螺来一决高下。普普通通的田螺,在此时化身成正义的使者,为真相决一死战。

实在是动物缘不好,多懂一点技能也是有用的,比如游泳。

《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规定,如果某人被告发犯罪,但无法为自己作证,可以将其投入河中。“如果没有被溺死,河水将证明他的清白。”

这一类“肉身考验”测谎法还有很多,比如将手伸入沸水、滚油或触碰烙铁。总之,“说真话的人是不会受伤的,神明只会惩罚说谎的人。”

所以,如果没有车迟国大仙们的法力,你将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比如在手掌触碰烙铁前涂一层蜡。

而在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还能让真相站到你这一边:

双方发誓都没有说谎之后,法官会命令两人决斗,胜者会被认为因真诚感动神灵而获胜。当然,如果有钱的话,你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斗士为自己而战。

不过,虽然大部分测谎方法都是靠运气,但是还有一些是可以找到科学依据的。

比如在古代中国和印度,嫌疑人被要求嚼小米或面粉然后吐出,如果吐出来的小米或面粉是干的,则说明这个人是在说谎。

而在古代欧洲也有类似的方法:嫌疑人吞下干面包或奶酪,如果食物卡在了嫌疑人的嗓子里,那么说明这个人在说谎。

这是因为说谎导致的心理压力,会使当事人唾液分泌减少。

除此以外,至今在一些原始的部落中还存在着一种通过血液识别谎言的方法。

他们用小刀在手臂上刺血后再进行陈述,如果在叙述的过程中,血流自行凝结,则是在说真话,若没有自行凝结,则是在说谎话。

这也是有现代科学依据的:研究发现,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血液的凝固。

别对我说谎:当“真言套索”走进现实

尽管为了测谎付出了诸多努力,古人的智慧也依然比不过现代科技的力量。

191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威廉·马斯顿研制出脉搏压力计,认为心脏的收缩压改变与有意欺骗行为有关,于是发明出了一台功能简单的测谎仪。

马斯顿对于他的研究成果非常自豪,后来,他还创作出了经典的超级英雄角色——神奇女侠。

神奇女侠手中被套住就必须说实话的“真言套索”,就是他理想中的测谎仪。

后来,研究人员们又陆续发现,人在撒谎时,心跳、呼吸、皮肤电阻(受汗液分泌影响)都会发生变化,中枢神经信号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测试项目也被陆续加入到不同类型的测谎仪中。

所以,测谎仪本质上其实是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的是受试者因为说谎而在生理上产生的“匹诺曹效应”。当用于测谎时,还需要专业人员配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紧张峰测试法被用于检测嫌疑人对案件细节是否知情。典型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

1. 关于那辆被偷的汽车,你是否知道这辆车是黄色的?

2. 你是否知道这辆车是黑色的?

3. 你是否知道这辆车是绿色的?

4. 你是否知道这辆车是蓝色的?(根据案情的前期调查,施测者已知被盗的车辆是蓝色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关键问题,其他问题是非关键问题。)

5. 你是否知道这辆车是白色的?

它将真实的细节混入虚假的问题中,当嫌疑人对关键问题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就能判断被测人对案件的知情情况。

在这种测试法的基础上,刑侦专家发展出了“隐藏信息测试法”,成为了在司法刑侦领域应用最多的测试法。

而准绳问题测试法,则依靠“准绳问题”来判断嫌疑人是否说谎。

例如,在一个盗窃案件的测谎案例中,典型的准绳问题是“你18岁之前是否曾经从信任你的人那里偷过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小时候从自己亲人或者其他亲近的人那里偷拿过什么东西。

通常,无辜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因为羞于承认自己小时候犯过的错误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生理反应发生剧烈变化。而对于真正的罪犯,与犯罪事实相关的问题才是更令其紧张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种测试法的基本逻辑是:真正的罪犯在相关问题上的生理反应会比准绳问题的反应强烈,而无辜者则表现出相反的生理反应模式。

猫鼠游戏:如何骗过测谎仪?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专业的测谎,极其依赖测试专家的专业能力。如果被测者了解一些反测谎技巧,很可能会干扰测谎的结果。

实验证明,被测试者可以在询问回答问题时,通过咬自己的舌头、猛攥拳头、绷紧肌肉、在鞋内放置硬物制造疼痛等方式,可以使自己的生理唤醒水平急剧增加。

这样的话,即使是真正的罪犯,在回答关键问题时生理唤醒骤然升高,然而因为此前回答无关问题时也处于较高的唤醒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很可能就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使得测谎失败。

比如被奉为侦查学标杆的美国空姐碎尸案中,嫌疑人就成功通过了两次测谎,最终还是靠李昌钰博士发掘的物证才被定罪。

完全依靠测谎仪办案,不仅会放过凶手,也会造成冤案。

绝大多数人第一次进审讯室,都会因为环境陌生和未知产生紧张情绪。而为了避免负面的结果,有些人在说真话时也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这种刻意的“放松”可能反而会表现在测谎仪上,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一起测谎仪失误导致的冤案:

1998年,昆明市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两名警官被枪杀。其中一名受害人是民警杜培武的妻子,因为她与另一位死者存在婚外情,办案人员认定杜培武具有最大的犯罪嫌疑。

之后,杜培武接受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测谎仪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说谎。从接受测谎的当天晚上开始,杜培武陆续受到20多天的刑讯逼供。

最后,尽管证据存在诸多漏洞,但在测谎结果和11名工程师级的刑侦技术人员的指证下,杜培武被判定故意杀人。

《知音》杂志当时的报道

直到2000年昆明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以铁路警察杨天勇为首的特大杀人团伙案,在清理保险柜时发现了杜培武案中的凶器后,杜培武才沉冤得雪。

基于生理反应的“科学理性”的判断,始终要服从于司法的伦理。

就在今年,最高法明确规定,今年9月1日起,测谎结果不属于民诉法规定的合法的证据形式,只能起参考作用,人民法院不予委托鉴定,以避免将测谎结果当做鉴定意见,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司法公正。

结尾

研究显示,大多数人平均每天撒谎4次,而如果光靠肉眼,人们只能识别出54%的谎言,四舍五入,我们识谎其实完全靠蒙。

不过,说谎不一定是件坏事。

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人类社会性的特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欺骗身边的人——恋人、朋友、同事、家人——是为了维持友好关系,消除对立避免冲突。

顺带一提,《说谎心理学》中还列举了不少的研究显示,女性的“第六感”在识别谎言时并没有比男性高到哪里去,在对老师、父母角色的研究中,他们对谎言的识别能力也并没有高出50%太多。

所以说,那些小时候每次撒谎都被当场识破的朋友,请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